绿色建筑以人为本诗意安居

浏览

当今,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文化与经济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绿色建筑的人文理念是绿色建筑的灵魂。“以人为本,诗意安居”是绿色建筑的核心人文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绿色建筑的根本出发点和归结点,“诗意安居”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理想化的审美境界,是绿色建筑要追寻和达到的最高境界。
绿色建筑包括哪些内涵?
绿色建筑具有丰富的内涵。上世纪的能源危机使绿色建筑开始明确节能的基本诉求,以太阳能设计为代表的节能建筑成为其主要形式,后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以追求自然为原则的生态建筑思想使绿色建筑进一步深化了与自然的关联,而随着建筑环境对其使用者健康产生的影响、建筑及其所营造的空间与人类文明发展间存在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不断被揭示,人的健康、人类文明的传承与自然的“健康”一起纷纷被统一到绿色建筑的概念中。今天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文化与经济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
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的不同,国内外对绿色建筑定义和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
我国学者对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这些不同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目标说和过程说两类。持“目标说”观点的学者,将绿色建筑看做是一个完美的理想目标,现在也许不能达到,但却是实践努力的方向。“目标说”总结了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保护建筑物的环境,建筑物能够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重视室内空气质量,尊重地方文化传统,追求建筑造价与使用运行管理费用经济的整体合理,既不能单纯强调低建造成本,使建筑付出高昂的使用代价,也不应为一个过高的目标付出不切实际的初投资。“过程说”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定义绿色建筑。对某个具体的建筑个体而言,绿色建筑是一个伴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持续概念,对于特定区域的绿色建筑而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绿色建筑又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等条件的约束,而呈现出不同的要求和面貌。
对于绿色建筑的不同理解来自着眼点的不同。如果说,“目标说”是从一个静态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绿色建筑的不同方面的话,“过程说”则从动态的方面为我们指出了绿色建筑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对绿色建筑的这两种认识,实际共同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关于绿色建筑的完整蓝图:绿色建筑是一个目标,但它并不遥远,在实践的不同阶段中,这个目标可以被分解为有针对性的分目标,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传统、资源条件下的实践都有各自不同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现实目标,绿色建筑理想的最终实现,有赖于每一个切实可行的分目标的梯次完成,因此绿色建筑应该是一个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目标。
在我国2006年颁布施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以国家规范的形式给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即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总之,绿色建筑是一个生态住宅、节能建筑、环保住宅、健康住宅的和谐统一体。绿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及资源,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与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什么是绿色建筑的人文理念?
在历史长河中寻觅绿色痕迹,探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及实践经验。你会发现,原来在世界建筑史的长河中,不乏绿色的思想、传统与实践,这些绿色要素闪烁着永恒的光芒,超越了时空界限。
从古代中国自然与人文巧妙结合的城市规划方法、适应环境的民居营造策略、师法自然的园林艺术手法到美化环境的寺院取向,从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三原则、与自然地景结合的古希腊神庙、与自然相结合的中世纪民居建筑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别墅园林,你会惊讶于古人在追求“天人合一”时表现出的智慧。就中国而言,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吊脚楼,这都是极具地域特征色彩的,其间蕴含的建筑地域文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地域建筑大部分都是随形赋势、因势造型,因地制宜、随遇而安,虽为人工,但不违自然。
绿色建筑理论是全球生态意识觉醒的产物,一些学者将绿色建筑明确地称为健康建筑。健康建筑并不是利用高新技术建成的建筑物,而是利用现有的对环境和健康都有益的材料建成的,对于城市、郊区和农村的每个家庭都是可望且可以实现的,它向人们提供一个清洁而舒适的室内环境,而且与自然、社区和整个环境相协调。
如果将一座建筑比拟为一个生命体,健康应该体现在“身、心”两方面。“身”包括所有物质层面的构成内容,“心”则涵盖了精神、伦理、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因素,这种两分法也刚好呼应了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整合的特征。因此,从文化层面认识绿色建筑的性能和特质,关注技术绿色之外的人文绿色品质,并进而尝试用绿色建筑的文化标尺来评判建筑的真实价值,可以成为理解建筑的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方法。
绿色建筑的发展使建筑的视野从人所使用的建筑本身扩展到人生存的整个环境,从当代人的建筑需求扩展到人类未来的发展空间,从致力于建筑功能和形式的统一扩展到人文、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不仅是单纯建筑理念和技术的进步,而且是建筑人文精神的一次飞跃,它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综合发展、公平、合作和协调理念,从人文和哲学层面概括了新时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强调整体把握经济、社会和人文需要,以舒适、健康的生活为主导的同时,以最少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寻求综合集成的建筑解决方案。
歌德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当今建筑的含义已从古代避风遮雨的单一功能升华到居住、休闲、艺术鉴赏等集多功能于一身的现代化回归自然型绿色建筑。如果说技术是营造绿色建筑的基础,那么,人文理念则是绿色建筑的灵魂。从一定意义上讲,绿色建筑物、生态城市是绿色建筑科学理念、人文理念的物化形式;离开了绿色建筑人文理念的引导,绿色建筑体系、生态城市建设将很难健康发展。绿色建筑是节约的建筑,不仅是单纯的节约资源,同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有限消耗、适度消费、自我克制等理念是绿色文明的精髓,在消费扩张的时代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以人为本,诗意安居?
绿色建筑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以人为本,诗意安居”是绿色建筑的核心人文理念,因为绿色建筑作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所创造并为人所利用,就其根本而言,它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
“诗意地安居”,这美丽的词语,诞生于18~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晚期诗歌。1951年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撰写的著名论文《人,诗意地安居》中引述诗人荷尔德林如下诗句,并赋予新的哲学内涵之后,便成为当代一句流行语:“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上。”此后“诗意地安居”便成为了行走于历史和未来中的“神谧之物”,继而发展成为今天都市人群追求居住场所的最高境界。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安居”之时,正值技术理性思想泛滥对人类发展已构成不利影响的危机时刻。海德格尔针对人类生存的困境,提出人应“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这一理论与其说是创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不如说是回归理想的生存状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中所描绘的不正是“诗意地安居”,不正是人存在的本质状态?但是,这看似简单的理想似乎只能停留在诗人曼妙的文字里,成为我们一个逝去而又难以重温的梦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超然洒脱的境界,已经成为人生“诗意安居”神话般的超然审美境界。可以肯定,对于现代人来讲,陶渊明的安居境界,是极难达到的。但是,作为一种人生理想境界,则是许多人所向往之的。“诗意安居”,我们可视为是人类在居住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的是精神情感价值。
建筑因为具有着社会生活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涵,才使得建筑更具超越物体客观属性的审美特质,具有了审美内涵价值。这亦如丰子恺先生所言:“建筑最富有一种亲和力,能统一众人的感情。建筑的富有感情的亲和力,是因为建筑由纯粹的形式和色彩构成,不诉于人的理智而诉于人的感情原故。”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从人文观念出发,绿色建筑不仅仅将价值取向指向生态与科学,亦指向了审美化的生命情感。因此,追求生命情感的审美建构,也就成为绿色建筑不可或缺的价值建构。
当绿色与美学结合,才能真正呈现出绿色建筑“以人为本”的宗旨。一般建筑并非不讲求审美需求,而主要是从技术和形式层面去理解建筑的审美特性及其对于人的满足。绿色建筑,从人文理念角度看,就是要为人的生命情感,建造一个寄寓的场所。而且,这种寄寓生命情感的场所,不应当是对于生命情感的切断或者割裂,而应当是一种延续。
中国人一向讲究“天人合一”,在建筑上也是如此。住宅虽是人造,但也要力求达到“虽是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就需要设计出融入自然的住宅。绿色建筑在审美价值内涵的构建上,强调自然美与人文美的融合,强调精神文化与生命情感的融会构建,即在物我同境的建构中,实现人与物的同构与超越,从而进入审美境界。可以说,“诗意安居”,基础是“居”,重要的是“居”中的“诗意”实现。当然,“诗意”并非仅仅源于人与自然的生命融合之中,它亦源于人在居住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生命情感。例如,鲁迅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眷恋,贾平凹对乡村消失以及城市拆迁的惆怅,这些是文学作品艺术化的表现。但是,其间所体现的熔铸于建筑中的生命情感,应当引起我们在进行建造活动中的深思。
总之,“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绿色建筑的根本出发点和归结点,也就是说,绿色建筑是基于社会、人类之安居而思考问题的。“诗意安居”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理想化的审美境界,是绿色建筑要追寻和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