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防:阻止;甚:超过;川:河流。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川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áng ré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
成语简拼
FRZKSYFC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防人之口,甚於防川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防:阻止;甚:超过;川:河流。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川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统治者

相关成语

近义词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防人之口,甚于防川”几个大字。

(2)坎边乡中学的雷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3)摩爷爷给孙子和小外甥介绍了“防人之口,甚于防川”的历史故事。

(4)小冬写不出成语“防人之口,甚于防川”的拼音。

(5)小虹不会写成语“防人之口,甚于防川”的最后一个字。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书·孔严传》:『古人为政,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分字解释

防:fáng 1、<名>堤岸;堤坝。《周礼·地官》:『以防止水。』2、<动>防备;防守。《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左忠毅公逸事》:『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人:rén 1、<名>人类。《屈原列传》:『夫天者,人之始也。』2、<名>人民;众人。《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又] 人人;每人。《鱼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3、<名>别人;他们。《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人之老。』4、<名>人才;杰出的人物。《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5、<名>人品;人的品德操行。《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口:kǒu 1、<名>嘴。《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2、<名>人口。《治平篇》:『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倍。』3、<量>(一)个。用途广泛。《晋书·刘曜载记》:『献剑一口。』《水经注·资水》:『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4、<名>器物的口。《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5、<名>进出的通道。《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6、<名>刀剑的刃。《水浒传》:『砍铜剁铁,刀口不卷。』7、<名>中医指寸脉。《史记·扁鹊见仓公列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急。』[口面] 争吵。[口浅] 口快;说话直截了当。

甚:shèn 1、<形>厉害;严重。《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2、<形>比……厉害;超过。《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3、<形>深奥;繁琐。《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4、<副>很;非常。《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糜之者甚多。』5、<代>什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官人,吃甚下饭?』[甚雨] 急骤的暴雨。

于:yú 1、<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2、<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3、<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4、<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6、<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于飞。』[注] 『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川:chuān 1、<名>河流,水道。《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阿房宫赋》:『二川溶溶,流入宫墙。』《长歌行》:『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2、<名>平地,平原。《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川流] 1.比喻往来不息,盛行不衰。范晔《后汉书·崔骃传》:『方斯之际,处士山积,学者川。』2.比喻浸润、滋长。《礼记·中庸》:『小德川,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川气] 水面的雾气。[川游] 泅水渡河。

防:《戌集中·阜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扶方切,音房。《说文》堤也。《玉篇》鄣也。《广韵》防御也。《尔雅·释地》坟,大防。〈疏〉坟谓崖岸,状如坟墓,名大防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凡沟必因水埶,防必因地埶。《左传·襄二十五年》町原防。〈注〉防,堤也。《谷梁传·昭八年》艾兰以为防。〈注〉防为田之大限。《孟子》无曲防。《战国策》有长城钜防,足以为塞。又《玉篇》备也。《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又《玉篇》禁也。《礼·檀弓》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供,又敢与知防。〈注〉防,禁放溢也。又《尔雅·释宫》容谓之防。〈注〉形如今牀头小曲屛风,唱射者所以自防隐也。《颜延之·答郑尚书诗》踟蹰清防密。〈注〉清防,屛风也。又□邑名。《诗·□风》防有鹊巢。〈传〉防,邑也。又鲁地名。《春秋·隐九年》冬,公会齐侯于防。〈注〉防,鲁地,在琅琊县东南。又《隐十年》取防。〈注〉高平昌邑县西南有西防城。又防风氏,国名。《鲁语》禹致羣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又姓。《正字通》汉有孝子防广,明防盛。又与房同。《史记·项羽纪》封杨武为吴防侯。《前汉·地理志》作吴房,属汝南郡。〈注〉孟康曰:本房子国。又《武帝纪》有芝生殿防内中。又《沟洫志》宣防塞兮万福来。又《说文》或作□。《玉篇》或作坊。《礼·坊记》大为之坊,民犹踰之。〈注〉坊,同防。又《集韵》分房切,音方。《诗·秦风》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传〉防,比也。〈笺〉犹当也。《释文》毛音方,郑音房。又《集韵》通作方。《前汉·功臣表》汁防肃侯雍齿。《史记》作什方。又《广韵》符况切《集韵》《韵会》符访切,□坊去声。《广韵》守御也。《春秋序》圣人包周身之防。《释文》防,扶放切,又音房。又《集韵》堤也。亦同坊。

人:《子集中·人字部》《唐韵》如邻切《集韵》《韵会》《正韵》而邻切,□音仁。《说文》天地之性最贵者也。《释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礼·礼运》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一人,君也。《书·吕□》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称也。《汤诰》嗟尔万方有衆[音zhòng],明听予一人诰。又二人,父母也。《诗·小雅》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国二邑。又官名。《周礼》有庖人,亨人,浆人,凌人之类。又枫人,老枫所化,见《朝野佥载》。又蒲人,艾人,见《岁时记》。又姓。明人杰。又左人,闻人,俱复姓。又《韵补》叶如延切,音然。《刘向·列女颂》望色请罪,桓公嘉焉。厥后治内,立为夫人。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口:《丑集上·口字部》《唐韵》苦后切《集韵》《韵会》去厚切《正韵》苦厚切,□□上声。《说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颐卦》自求口食。《书·大禹谟》唯口出好兴戎。又户口。《孟子》数口之家。《前汉·宣帝纪》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又《李陵传》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单于为兵,以备汉军。又姓。《唐韵》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禄。又古口,复姓。《正字通》汉有古口引。又壶口,山名。《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又谷口,地名。《史记·范睢传》北有甘泉谷口。〈注〉九嵏山中西谓之谷口。又列口,县名。《前汉·地理志》乐浪郡,列口县。又《史记·仓公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息。〈注〉右手寸口也。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又《韵补》苦动切,音孔。《释名》口,空也。空上声。又叶康杜切,音苦。《诗·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前汉·沟洫志》且漑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宋玉·风赋》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户。◎按唐韵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韩文考异云:今建州人谓口为苦,走为祖。虽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与古暗合也。是直以为口当读作苦,非止叶音矣。又叶恪侯切,音彄。《梁法云·三洲歌》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

甚:《午集上·甘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时鸩切,音任。《说文》尤安乐也。《广韵》剧过也。《韵会》尤也,深也。《易·系辞》其道甚大,百物不废。《诗·小雅》彼谮人者,亦已大甚。《淮南子·修务训》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又《唐韵》常枕切《集韵》《韵会》食荏切《正韵》食枕切,□音忍。义同。《潘岳·关中诗》主忧臣劳,孰不只檩。愧无献纳,尸素以甚。叶上寝稔。

于:《子集上·二字部》《唐韵》羽俱切《集韵》《韵会》《正韵》云俱切,□音迂。《尔雅·释诂》于,曰也。又往也。《书·大诰》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诗·小雅》王于出征。又《仪礼·士冠礼》宜之于假。〈注〉于,犹为也。宜之见为大矣。又《聘礼》贿在聘于贿。〈注〉于读曰为。言当视宾之礼,而为之财也。又《司马相如·长门赋叙》因于解悲愁之辞。又未定之辞。《公羊传·僖二十八年》归于者何。归于者,罪未定也。又行貌。《韩愈·上宰相书》于于焉而来矣。又于于,自足貌。《庄子·应帝王》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又钟两口之间曰于。《周礼·冬官考工记》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铣间谓之于。又《前汉·元后传》衣绦缘诸于。〈注〉大掖衣也。又《唐书·元德秀传》明皇命三百里内刺史县令,以声乐集,德秀惟乐工十人,聮[音lián,古同联]袂歌于蔿于。又草名。《尔雅·释草》茜,蔓于。〈注〉生水中。一名轩于。《司马相如·子虚赋》庵闾轩于。又木名。《尔雅·释木》栈木,于木。〈注〉僵木也。江东呼木觡。又淳于,县名。今密州安丘县,古淳于国。又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后,以国为氏,后因去邑为于。又淳于,宣于,鲜于,多于,□于,皆复姓。又三氏姓。勿忸于,阿伏于,见《魏书·官氏志》。又助语辞。《诗·召南》于沼于沚。《朱传》于,於也。《周易》《毛诗》於皆作于。于於古通用。又《集韵》邕俱切,音纡。广大貌。《礼·檀弓》邾娄考公之丧,徐君使容居来吊含。有司曰:诸侯之来辱敝邑者,易则易,于则于,易于亲者,未之有也。又《文王世子》仲尼曰: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闻之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於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与迂通。又《正韵》休居切,与吁通。叹辞。《诗·周南》于嗟麟兮。考证:(《礼·聘礼》贿在聘于贿)谨按本书之例礼记谓之礼,此出仪礼不当称礼,谨省上礼字。(《周礼·冬官考工记》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两铣谓之于。)谨照原文两铣改铣间。(《尔雅·释木》栈木,于木。〈注〉僵木也。江东呼木船。)谨照原注木船改木觡。(《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仲尼闻之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与迂通。)谨按周公至其君乎皆仲尼之言,此误於闻之上增仲尼二字,谨照原文周公上增仲尼曰三字,闻之上省仲尼二字。法于益于两于字照原文改於字。

川:《寅集中·巛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昌缘切,音穿。《释名》穿也。穿地而流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天下之地埶,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尔雅·释水》湀辟流川。〈注〉通流。〈疏〉湀辟者,通流大川之别名也。〈又〉过辨回川。〈注〉旋流。〈疏〉言川中之水有回旋而流者。《蔡邕·月令章句》衆[音zhòng]流注海曰川。《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传〉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又《禹贡》奠高山大川。〈传〉大川四渎。〈疏〉川之大者,莫大於渎。四渎,谓江,河,淮,汉也。《吕氏春秋》何谓六川: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潘岳·关中记》泾、渭、灞、滻、鄷、镐、潦、潏,凡八川。《司马相如·上林赋》荡荡乎八川。又三川,郡名。《史记·秦始皇纪》灭二周,置三川郡。《前汉·高祖纪》斩三川守李由。〈注〉应劭曰:今河南郡也。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又四川,省名。《韵会》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又口川。《周语》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朱子诗》口川失自防。又川衡,官名。《周礼·地官》川衡掌巡川泽之禁令。又窍也。《山海经》伦山有兽如麋,其川在尾上。〈注〉川,窍也。又叶枢伦切,音春。《诗·大雅》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早魃为虐,如惔如焚。《前汉·叙传》昔在上圣,昭事百神。类帝禋宗,望秩山川。考证:(《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天下之地势。)谨照原文势改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