擐甲披袍

擐甲披袍,擐:套;披:穿。套上铠甲,穿上战袍。指做好战斗准备。

擐甲披袍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uàn jiǎ pī páo
成语简拼
HJPP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擐甲披袍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擐:套;披:穿。套上铠甲,穿上战袍。指做好战斗准备。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擐甲执兵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擐甲披袍大丈夫,英雄敢勇有谁知。▲明·无名氏《万国来朝》第三折

成语造句

(1)瓜瓜写不出成语“擐甲披袍”的拼音。

(2)李炉乡中学的晏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擐甲披袍”。

(3)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擐甲披袍”几个大字。

(4)芮芮不会写成语“擐甲披袍”的最后一个字。

(5)悠素姐姐给孙惠和芊幼讲解了“擐甲披袍”的历史故事。

(6)擐甲披袍大丈夫,英雄敢勇有谁知。见明·无名氏《万国来朝》第三折。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破天阵》第三折:『有英雄虎将,开弓蹬弩,擐甲披袍。』

分字解释

擐:huàn <动>贯;穿。《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xuān<动>通『揎』,捋起。徐夤《酒胡子》:『当歌谁擐袖,应节渐轻躯。』

甲:jiǎ 1、<名>植物种子的外壳。《周易·解·彖传》:『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2、<名>动物护身的外壳。曹植《神龟赋》:『肌肉消尽,唯甲存焉。』3、<名>战甲,古代士兵穿的用皮革或金属制的护身服。《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受之。』4、<名>甲士;披甲的士兵。《赤壁之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5、<名>指甲。张孜《雪》:『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6、<名>天干的第一位。7、<形>第一流的;头等的。《芋老人传》:『书生因甲第为相国。』8、<动>居第一位。《汉书·货殖传》:『秦杨以田农而甲一州。』[甲第] (1)权贵人家的豪华住宅。(2)科举考试的第一等。[甲姓] 大姓。

披:pī 1、<动>揭开;拨开;分开。《鸿门宴》:『哙遂入,披帷西向立。』《促织》:『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2、<动>裂开;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木实繁者披其枝。』3、<动>剖开;披露。《汉书·枚乘传》:『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4、<动>披上;覆盖或搭在肩背上。《群英会蒋干中计》:『帐下偏裨将校,都披银铠,分两行而入。』5、<动>翻阅。《进学解》:『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6、<动>散开;分散。《游黄山记》:『五色纷披,灿若图绣。』[披镜] 披览;借鉴。[披缁] 指出修行

袍:páo(袍儿)中式的长衣服:皮袍;棉袍儿;长袍;旗袍儿。也叫袍子。

擐:《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胡惯切,音患。《说文》贯也。《左传·成十三年》躬擐甲胄。《吴语》夜中乃令服兵擐甲。又《集韵》古患切,音惯。义同。又《唐韵》古还切《集韵》《韵会》《正韵》姑还切,□音关。义同。又《集韵》古泫切,音畎。系也。又荀缘切,音宣。与揎同。《礼·王制·臝股肱注》谓擐衣出其臂胫。《陆氏音义》擐读宜音宣,依字作□。字林云:□臂也。先全反。◎按□,别本伪作□。互见□字注。本作□。省从睘。

披:《卯集中·手字部》(古文)翍《唐韵》敷羁切《集韵》《韵会》攀糜切,□音铍。《说文》从旁持曰披。又《广韵》开也。《史记·帝舜纪》披九山,通九泽。《前汉·邹阳传》披心腹,见情素。《韩愈·进学解》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编。又《增韵》分也,散也。《左传·昭五年》又披其邑。〈注〉析也。《扬子·方言》厮披,散也。东齐声破曰厮,器破曰披。又荷衣曰披。又《正韵》篇夷切,音纰。义同。又《唐韵》《广韵》匹靡切《集韵》《韵会》普靡切,□音□。裂也。《史记·范睢传》木实繁者披其枝。又《灌夫传》枝大於本,胫大於股,不折必披。〈注〉披,分拆也。疋彼反。又披靡,震伏貌。《前汉·项籍传》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又《正韵》普弭切,音庀。义同。又《集韵》《类篇》《韵会》□彼义切,音贲。《礼·檀弓》孔子之丧设披。〈注〉披,柩行夹引棺者。〈疏〉设之於旁,所以备倾亏也。《周礼·夏官·司士》作六军之士执披。〈疏〉披者,车两旁使人持之,若四马六辔然。又《正韵》兵媚切,音秘。义同。又《集韵》平义切,音被。亦散也。又《正韵》普驾切,音怕。亦开也。又叶普禾切,音坡。《刘邵·赵都赋》布濩中林,缘延陵阿。从风发曜,倚靡云披。

袍:《申集下·衣字部》《唐韵》薄褎切《集韵》《韵会》蒲褎切,□音軳。《广韵》长襦也。《释名》袍,丈夫着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妇人以绦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义亦然也。《后汉·舆服志》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又《尔雅·释言》襺也。《礼·玉藻》纩为襺,縕为袍。《论语》衣敝縕袍。又衣前襟。《公羊传·哀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又《礼·丧大记》袍必有表。〈注〉亵衣。又《韵补》蒲侯切,叶音抔。《诗·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又《集韵》薄报切,音暴。《类篇》同袌。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