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é qiáng xū yǒu ěr,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
成语简拼
GQXYECWQWR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隔牆須有耳,窗外豈無人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相关成语

近义词

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隔墙有耳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那晓得: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2回

(2)…衙中,料无外人来往,恣意调唇弄舌。——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3)…象板,一吐清音,呜呜咽咽的又吹唱起来。正是: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成语造句

(1)成语「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是一个复句式成语。

(2)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几个大字。

(3)季延中学的乌雅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4)可儿不会写成语“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的最后一个字。

(5)小乐写不出成语“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导致语文测试才97分。

(6)延晨哥哥给沈阳和朱茜讲解了“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的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孟德耀《举案齐眉》第二折:『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小贱人无理,瞒着老夫,引着梅香去书房中看梁鸿去了。』

分字解释

隔墙

隔墙:[géqiáng] 把一个结构(如房屋、房间或围栏)的一部分同另一部分分开的内墙。

隔:gé 1、<动>隔开;隔离。《韩非子·难一》:『一人之力能隔君臣之间。』[又] 隔阂。李白《君马黄》诗:『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又] (时间)相隔,间隔。杜甫《奉传严大夫》诗:『不知旌节隔年回。』2、<名>通『膈』。膈膜,体腔中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膜。《管子·水地》:『五脏已具,而后生五内:脾生隔,肺生骨。』

墙:qiáng(1)砖、石或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一堵墙;土墙;城墙。(2)器物上象墙或起隔断作用的部分。

须:xū 1、<名>胡须;胡子。《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2、<名>动物的触须。《促织》:『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3、<动>等待。《诗经·匏有苦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4、<动>需要。《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5、<副>应该。《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副>本是。《[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7、<副>却。《失街亭》:『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须眉] 胡须和眉毛,代指男子。[须索] 必须。[须臾] 片刻;一会儿。《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之所学也』

有:yǒu 1、<动>与『无』相对。《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动>占有。《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3、<动>掌握。《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4、<形>富有。《货殖列传序》:『礼生于有而废于无。』5、<名>收获;出产的东西。《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6、<连>或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君子有不战,战则必胜。』7、<助>用在动词前,以助语气。《少年中国说》:『干将发硎,有作其芒。』酉yòu 1、<副>通『又』,表示进一层。《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连>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陈情表》:『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间] (1)时间很短;一会儿。(2)有缝隙。(3)有仇怨;有矛盾。[有司]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做具体工作。后泛指官吏。

耳:ěr 1、<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3、<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4、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5、<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6、<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窗:chuāng(窗儿)窗户:玻璃窗;门窗户壁;窗明几净。

外:wài 1、<名>外面;外部。《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从外来。』2、<名>表面;外表。《赤壁之战》:『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3、<副>以外。《大铁椎传》:『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4、<动>置之于外;除去。《管子·明法》:『所以禁过而外私也。』5、<动>疏远。《易经·否》:『内小人而外君子。』6、<名>传统戏剧中扮老年男子的角色。』[外朝] (1)天子、诸侯听政议事的地方。相传周时天子诸侯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2)指在外朝参政议事之人。[外交] 古指臣子私自会见诸侯。[外戚] 帝王的母亲、妻子一方的亲戚。[外史] (1)官名,颁布帝王命令及掌管地图等。(2)指野史、杂史或记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

岂:qǐ 1、<副>难道;哪里。表示反诘。《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2、<副>大概;或许。《荆轲刺秦王》:『将军岂有意乎?』[岂但] 哪里只是;何止。

无:wú 1、<动>没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3、<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无道] 行为暴虐,不施仁政。[无非] 无一不是;全部都是。[无几] (1)不多;很少。(2)没有希望。(3)不久。[无乃] 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人:rén 1、<名>人类。《屈原列传》:『夫天者,人之始也。』2、<名>人民;众人。《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又] 人人;每人。《鱼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3、<名>别人;他们。《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人之老。』4、<名>人才;杰出的人物。《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5、<名>人品;人的品德操行。《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隔:《戌集中·阜字部》《唐韵》古核切《集韵》《韵会》各核切《正韵》各頟切,□音膈。《说文》障也。《玉篇》塞也。《史记·秦始皇纪》防隔内外。《前汉·常惠传》欲隔绝汉。又通作鬲。《荀子·大略篇》鬲如也。〈注〉谓鬲绝於上。《史记·大宛传》鬲汉道焉。《前汉·薛宣传》西州鬲绝。又《陆厥与沈约书》一家之文,工拙壤鬲。又《韵会小补》叶讫得切,音祴。《柳宗元·惩咎赋》谗妬结而不戒兮,犹断断於所执。势危疑而多诈兮,逢天地之否隔。○按正字通引柳赋云,质韵音屹,固非。而韵会小补叶讫得切,亦谬。得在职韵,执在缉韵,职缉不相通,以隔叶执,不当作讫得切。又与融通。《史记·秦始皇纪》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於后嗣。〈注〉隔,一作融。

墙:《巳集中·爿字部》《唐韵》才良切《广韵》在良切《集韵》《韵会》《正韵》慈良切,□音嫱。《说文》本作墙。垣蔽也。从□爿声。《尔雅·释宫》墙谓之墉。《书·五子之歌》峻宇雕墙。《诗·鄘风》墙有茨。〈传〉墙,所以防非常。又《礼·檀弓》周人墙置翣。〈注〉柳衣也。《仪礼·既夕》巾奠乃墙。〈注〉墙,设柩也。又《论语》萧墙之内。〈注〉郑曰:萧肃也。墙屛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屛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又《前汉·司马迁传》幽于圜墙之中。《师古注》圜墙,狱也。又复姓。《左传·襄二十六年》寺人惠墙伊戾。〈注〉惠墙,氏。伊戾名。《释文》墙或作啬,音樯。又《广韵》同廧。《谷梁传·成三年》晋却克,卫孙良夫伐墙咎如。又《左传》作廧。又通作嫱。《前汉·匈奴传》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说文》籀文作□。《广韵》俗作墙。考证:(《前汉·司马迁传》幽于圜墙之中。《师古注》园墙,狱也。)谨照原文园改圜。

须:《戌集下·页字部》《广韵》锡兪切《集韵》《韵会》询趋切,□音需。《说文》面毛也。《易·贲卦》贲其须。〈注〉须之为物上附者也。〈疏〉须上附于面。《释名》颐下曰须。须,秀也。别作□。俗作须。又待也。《易·归妹》归妹以须。《诗·邶风》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又与□通。《左传·成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须矣。《尔雅·释诂》□,待也。又资也,用也。与需通。《尔雅·释兽须属》兽曰衅,人曰挢,鱼曰须,鸟曰狊。〈疏〉此皆气倦体罢所须若此,故题云须属也。又斯须,犹须臾也。《礼·乐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又迟缓也。《左传·成二年》子不少须,衆[音zhòng]惧尽。《后汉·清河孝王传》且复须留。〈注〉《东观记》须留,作宿留。又须女,星名。《史记·天官书·婺女注》正义曰:须女,四星。亦婺女,天少府也。须女,贱妾之称,妇职之□者。又国名。《春秋·僖二十二年》公伐邾,取须句。《公羊传》作须朐。《前汉·地理志》东郡须昌县,故须句国。又《左传·定四年》分唐叔以密须之鼓。《史记·周纪》文王伐密须。〈注〉密须氏,姞姓之国。今安定阴密县是也。又邑名。《诗·邶风》思须与漕。〈传〉须、漕,卫邑。又《后汉·郡国志》南阳郡顺阳有须聚。又菜名。《尔雅·释草》须薞无。〈疏〉诗谷风,采葑采菲。传,葑须也。先儒以须葑苁当之。孙炎云:须,一名葑苁。又草名。《尔雅·释草》台,夫须。〈疏〉台,一名夫须。莎草也。又鸟名。《尔雅·释鸟》鷉,须鸁。〈疏〉鷉,一名须鸁。又兵器。《□名》须盾,本出於蜀。须,所持也。又《扬子·方言》须,捷败也。南楚凡人贫衣被丑弊谓之须捷。又姓。《左传·庄十七年》有须遂氏。《战国策》魏大夫须贾。又人名。《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又《左思·吴都赋》旗鱼须。〈注〉以鱼须为旗之竿也。又《集韵》逋还切,音斑。班也。《礼·玉藻》笏,大夫以鱼须文竹。《释文》崔云:用文竹及鱼班也。隐义云:以鱼须饰文竹之边。须音班。又叶心秋切,音修。《息夫躬辞》嗟若是兮欲何留,抚神龙兮揽其须。《陆云·九愍》生遗年而有尽,居静言其何须。将轻举以远览,眇天路而高游。〈注〉须,求也。《说文徐注》此本须鬓之须。页,首也。彡,毛饰也。借为所须之须。俗书从水,非。毛氏曰:须与湏别。湏,火外切。烂也。考证:(《逸雅》颐下曰须。)谨按语见释名,今将逸雅改为释名。(《左传·成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矣。)谨按原文本作须,其义则为□。石经及各本皆同。今仍改须。(《尔雅·释兽须属》鱼曰须,鸟曰臭。)谨照原文曰臭改曰狊。(《前汉·清河孝王传》且复须留。)谨照原书前汉改后汉。(《诗·邶风》思须与漕。〈注〉须,漕,卫邑。)谨照原文注改传。(《逸雅》须盾,本出於蜀。须,所持也。)谨按所引出释名,今将逸雅改为□名。(《玉藻》大夫以鱼须文竹。〈注〉崔云,用文竹及鱼班也。)谨照原书注改为释文。

有:《辰集上·月字部》(古文)《唐韵》云久切《集韵》《韵会》《正韵》云九切,□音友。《说文》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九经字样》有,从月。从冃,伪。又《玉篇》不无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系辞》富有之谓大业。又《诗·商颂》奄有九有。〈传〉九有,九州也。又《左传·桓三年》有年。〈注〉五谷皆熟书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质也,寀也。又姓。《论语》有子。〈注〉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韵》尤救切。与又通。《书·尧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诗·邶风》不日有曀。〈注〉有,又也。又《韵补》叶羽轨切。《前汉·叙传》文艳用寡,子虚乌有。寄言淫丽,托风终始。又叶演女切。《徐干·齐都赋》主人盛飨,期尽所有。三酒既醇,五齐惟醹。

耳:《未集中·耳字部》《唐韵》而止切《集韵》《韵会》《正韵》忍止切,□音洱。《说文》主听也。《易·说卦》坎为耳。《管子·水地篇》肾发为耳。《淮南子·精神训》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肾之□也。又俗以涂巷语为信曰耳食。《史记·六国表》此与以耳食何异。〈注〉耳食,不能知味也。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记·封禅书》有雉登鼎耳。《后汉·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帻颜短耳长。又《韵会》助语辞。《论语》女得人焉耳乎。《礼·祭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又《正韵》语决辞。《史记·高祖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又《诗·鲁颂》六辔耳耳。〈传〉耳耳然至盛也。《朱注》耳耳,柔从也。又爵名。《左传·昭七年》燕人归燕姬,赂以瑶罋玉椟斝耳。〈注〉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又人名。老子名李耳。又地名。《前汉·武帝纪》罢儋耳真番郡。〈注〉师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真番,本朝鲜地,皆武帝所置也。《后汉·明帝纪》西南哀牢,儋耳,僬侥诸种,前后贡献。〈注〉杨浮异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枝,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又山名。《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伊水所出。《荆州记》顺阳益阳二县,东北有熊耳山,东西各一峯,如熊耳状,因以为名。《齐语》踰大行与辟耳之谿。〈注〉辟耳,山名。《史记·封禅书》束马悬车,上□耳之山。〈注〉□耳,山名在河南太阳。又草名。《诗·周南》采采卷耳。〈传〉卷耳,苓耳也。广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妇人耳中璫,或谓之耳璫,幽州人谓之爵耳。《博雅》□耳,马苋也。又兽名。《博雅》李耳,虎也。又绿耳,周穆王骏马名,俗作騄駬。魏时西□献千里马,色白,两耳黄,名黄耳。《山海经》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注〉即鼯鼠,飞生鸟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黄耳。又虫名。《尔雅·释虫》螾□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扬子·方言》蚰□,自关而东谓之螾□,或谓之入耳。又曾孙之孙曰耳孙。《前汉·惠帝纪》内外公孙耳孙。〈注〉应劭曰:耳孙者,□孙之孙也。去曾高远,但耳闻之。又《集韵》《韵会》□如蒸切,音仍。《前汉·惠帝纪》耳孙。〈注〉晋灼曰:耳孙,□孙之曾孙也。师古曰:尔雅,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又《诸侯王表》□孙之子耳孙。〈注〉耳音仍。又《集韵》仍拯切,仍上声。关中河东读耳作此音。考证:(《博雅》耳,马苋也。)谨按原文作□耳马苋也,谨於耳上增□字。

窗:《午集下·穴字部》《唐韵》楚江切《集韵》《韵会》初江切。□与牕同。《说文》本作囱。在墙曰牖,在户曰囱。或作窗。《释名》窗,聪也。於外窥内为聪明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四旁雨夹窗。〈注〉助户为明。亦作牕。又《集韵》《韵会》□麤丛切,音怱。通孔也,竈突也。《韵会》案集韵,麤丛切,类篇韵补俱同。或作□牕。《鲍昭·玩月诗》蛾眉蔽珠栊,玉钩隔销□。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陶潜诗》有酒有酒,间饮东牕。愿言怀人,舟车靡从。则□字合又於东韵收入。

外:《丑集下·夕字部》《广韵》《集韵》五会切《韵会》鱼会切,□歪去声。内之对,表也。《易·坤卦文言》义以方外。《家人彖传》男正位乎外。《礼·祭义》礼也者,动於外者也。《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列子·仲尼篇》远在八荒之外。又疏斥也。《易·泰卦彖传》内君子,而外小人。《前汉·霍光传》尽外我家。又度外,置之也。《后汉·光武纪》暂置此两子于度外。又方外,散人也。《淮南子·道应训》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又《集韵》五活切,音杌。《黄庭经》洞视得见无内外,存嗽五牙不饥渴,神华执中六丁谒。又叶征例切,音制。《诗·魏风》十亩之外兮。叶下泄逝。《说文》外,远也。卜尚平旦,今若夕卜,于事外矣。会意。考证:(《礼·祭仪》礼也者,动乎外者也。)谨照原书祭仪改祭义。照原文动乎改动於。(《易·否卦彖传》内君子,而外小人。)谨照原书否卦改泰卦。

岂:《酉集中·豆字部》《广韵》袪俙切《集韵》《韵会》去几切,□音□。《说文》还师振旅乐也。又欲也,登也。《徐曰》今借此为语词。《玉篇》安也,焉也。《广韵》曾也。《增韵》非然之辞。《书·五子之歌》怨岂在明。《诗·召南》岂不夙夜。〈传〉岂不,言有是也。又《集韵》《正韵》□可亥切,音铠。与凯恺□通。军胜之乐也。又乐也,和也。○按经传凯歌、凯风、恺悌、乐恺皆借岂。古凯、恺、岂音义通,今分为二。《字汇》〈山下一〉从端省。〈口下丷一〉从豆省。俗作山头,非。《同文举要》岂同剀,亦非。考证:(《说文》还师振乐也。)谨照原文振下增旅字。

无:《卯集下·无字部》《唐韵》武夫切,音巫。《说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易·乾卦》无咎。《释文》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艺苑雄黄》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惟易、周礼尽用无。然论语亡而为有,我独亡,诸无字,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广韵》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释典》。《唐韵》武扶切《广韵》武夫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巫。《说文》亡也。《玉篇》不有也。《书·舜典》刚而无虐,□而无傲。又《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尔雅·释诂》虚无之间也。〈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注〉无,犹不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越巂郡会无县。又姓。《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又《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又文无,药名。《古今注》相别赠之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又《说文奇字》作无。《玉篇》虚无也。周易无字俱作无。又《集韵》或作亡。《诗·卫风》何有何亡。又通作毋。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又通作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又《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郑注:明言其误。集韵合无,武为一。非。《集韵》无或作橆。韵会,□本古文蕃□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〇按说文□,从亡无声,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义各别,不云相通。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不应借用。玉篇集韵韵会俱非。韵会蕃橆作蕃□,尤非。又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人:《子集中·人字部》《唐韵》如邻切《集韵》《韵会》《正韵》而邻切,□音仁。《说文》天地之性最贵者也。《释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礼·礼运》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一人,君也。《书·吕□》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称也。《汤诰》嗟尔万方有衆[音zhòng],明听予一人诰。又二人,父母也。《诗·小雅》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国二邑。又官名。《周礼》有庖人,亨人,浆人,凌人之类。又枫人,老枫所化,见《朝野佥载》。又蒲人,艾人,见《岁时记》。又姓。明人杰。又左人,闻人,俱复姓。又《韵补》叶如延切,音然。《刘向·列女颂》望色请罪,桓公嘉焉。厥后治内,立为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