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俗之讥

负俗之讥,因不谐于流俗而受到的讥议。同『负俗之累』。

负俗之讥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ù sú zhī jī
成语简拼
FSZJ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
負俗之譏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因不谐于流俗而受到的讥议。同『负俗之累』。

相关成语

近义词

负俗之累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崇仁县第一中学的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负俗之讥”。

(2)打开笔记本,第二页上写着“负俗之讥”几个大字。

(3)晶晶写不出成语“负俗之讥”的拼音。

(4)楷瀚哥哥给可萌和洁巧讲了“负俗之讥”的故事。

(5)小仔不会写成语“负俗之讥”的最后一个字。

分字解释

负:fù 1、<动>背;用木板驮大东西。《愚公移山》:『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齐桓晋文之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动>负担;承担。《淮南子·主术》:『而智日困,而自负其责也。』[又] <动使动>使……承担。《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动>蒙受;遭受。《窦娥冤》:『不明不暗,负屈衔冤。』4、<动>背倚;背靠着。《礼记·孔子闲居》:『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5、<动>依靠;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6、<动>辜负;对不起。《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大王而负赵。』《左忠毅公逸事》:『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7、<动>违背;背弃。《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赵城。』8、<动>失败。《六国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俗:sú 1、<名>风俗;习俗。《屈原列传》:『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2、<名>世俗;一般的人。《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3、<名>通俗;民间。《林黛玉进贾府》:『南省俗谓之辣子。』4、<形>庸俗;平庸。《张衡传》:『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5、<名>佛教、道教称世间或未出家的人。李石《续博物志》:『僧一行,本名遂,俗姓张氏。』

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讥:jī 1、<动>指责;非难。《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箫然,感极而悲者矣。』2、<动>规劝;讥笑。《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3、<动>讥讽;讥笑。《游褒禅山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负:《酉集中·贝字部》《唐韵》房久切《集韵》《韵会》扶缶切,□音妇。《说文》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史记·魏其武安侯传》武安负贵而好权。又《说文》一曰受贷不偿。《前汉·邓通传》通家尚负责数钜万。又《释名》负,背也。置项背也。《玉篇》担也。或作偩。《广韵》荷也。《易·解卦》负且乗[音chéng],致□至。《诗·大雅》是任是负。《左传·庄二十年》弛於负担。又背也。《礼·明堂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注〉负之言背也。又依也。《孟子》虎负嵎。《赵岐注》虎依嵎而怒。又失也。《战国策》公负令秦与强齐战。〈注〉负,犹失也。又老母之称。《史记·高祖纪》常从王媪、武负贳酒。《汉书注》如淳曰:俗谓老大母为阿负。师古曰:《列女传》云魏曲沃负者,魏大夫如耳之母也。古语谓老母为负耳。又败也。《史记·□丞相世家》无益於胜负之数。《孙子·攻谋篇》一胜一负。又忧也。《后汉·章帝纪》刺史二千石不为负。〈注〉负,犹忧也。又愧也。《后汉·张步传》负负无可言。〈注〉负,愧也。又《广韵》背恩忘德曰负。《李陵·答苏武书》陵虽孤恩,汉亦负德。又《类篇》违也。《史记·信陵君传》以负於魏。〈注〉索隐曰:负音佩。又《唐韵正》叶房以切。《诗·小雅》螟蛉有子,果蠃负之。敎诲尔子,式谷似之。又叶房遇切。《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傍夭矫以横出,互黝纠而搏负。下岪蔚以璀错,上崎嶬而重注。○按负字,古音房以反。自《鲁灵光殿赋》始读为房遇反。

俗:《子集中·人字部》(古文)圱《唐韵》似足切《集韵》《韵会》《正韵》松玉切,□音续。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释名》俗,欲也,俗人所欲也。《礼·曲礼》礼从宜,使从俗。又《周礼·天官》八则治都鄙,六曰礼俗,以驭其民。又不雅曰俗。《黄庭坚曰》士俗不可医。或问不俗之状,庭坚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於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说文》从人,谷声。《徐曰》俗之言续也。转相习也。考证:(相如上林赋徼□受屈。)谨照原文上林赋改子虚赋。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讥:《酉集上·言字部》《唐韵》居依切《集韵》《韵会》居希切,□音机。《说文》诽也。《增韵》诮也。《左传·隐元年》称郑伯讥失敎也。《班固·典引》司马迁着书,微文刺讥,贬损当世。又《广雅》问也。《增韵》伺察也。《礼·王制》关执禁以讥,禁异服,识异言。〈注〉讥,呵察也。又《广雅》谏也。《玉篇》嫌也。《广韵》谴也。又官名。《金史·百官志》讥察使掌讥察奸伪。又《韵会》通作几。《周礼·地官·司关》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犹几。〈注〉犹几谓无租税,犹苛察不令奸人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