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

事不过三,指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事不过三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ì bù guò sān
成语注音
ㄕㄧˋ ㄅㄨˋ ㄍㄨㄛˋ ㄙㄢ
成语简拼
SBGS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事不過三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相关成语

成语接龙

1、事不过三→三十三天→天灾地变→变容改俗→俗下文字→字顺文从→从善如流→流水桃花→花营锦阵→阵马风樯→樯桅毗连→连里竟街→街谈巷议→议论风发→发上指冠→冠上加冠→冠山戴粒→粒米束薪→薪尽火传→传宗接代→代马望北→北道主人→人事不醒→醒聩震聋→聋者之歌→歌声绕梁→梁孟相敬→敬老尊贤→贤身贵体→体贴入妙→妙想天开→开门见山→山崩地裂→裂眦嚼齿→齿落舌钝→钝学累功→功高望重→重规迭矩→矩步方行→行远升高

2、事不过三→三等九格→格高意远→远垂不朽→朽条腐索→索隐行怪→怪诞不经→经纶济世→世世代代→代为说项→项庄舞剑→剑及屦及→及笄年华→华冠丽服→服低做小→小器易盈→盈盈秋水→水火无交→交臂相失→失张失志→志满气得→得寸进尺→尺椽片瓦→瓦解冰销→销魂荡魄

3、事不过三→三更半夜→夜郞自大→大打出手→手足之情→情逾骨肉→肉眼惠眉→眉飞眼笑→笑容满面→面是背非→非昔是今→今夕何夕→夕寐宵兴→兴观群怨→怨天尤人→人荒马乱→乱琼碎玉→玉减香销→销魂荡魄→魄散魂飞→飞遁鸣高→高节清风→风清月朗→朗月清风→风雨萧条

4、事不过三→三更半夜→夜长梦短→短褐不全→全民皆兵→兵强马壮→壮气凌云→云中白鹤→鹤骨松姿→姿意妄为→为期不远→远垂不朽→朽木难彫→彫章镂句→句比字栉→栉沐风雨→雨凑云集→集苑集枯→枯鱼衔索→索隐行怪→怪诞诡奇→奇花异草→草头天子→子孝父慈→慈眉善目

5、事不过三→三跪九叩→叩心泣血→血肉模糊→糊口度日→日久天长→长街短巷→巷议街谈→谈何容易→易如反掌→掌上观纹→纹丝不动→动魄惊心→心腹重患→患难夫妻→妻儿老小→小受大走→走马观花→花遮柳隐→隐隐约约→约定俗成→成双作对→对床风雨→雨恨云愁→愁红惨绿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太公叫媳妇:『事不过三,又有人来得不好。』▲《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待制出身传》

(2)…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明·吴承恩《西游记》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写着“事不过三”几个大字。

(2)露露不会写成语“事不过三”的最后一个字。

(3)民办广育中学的富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事不过三”。

(4)小虹写不出成语“事不过三”,导致期末考试只有97分。

(5)意飞大哥哥给雨舫和娑巾讲了“事不过三”的典故。

(6)姜金定情知是个好汉不敌俩,好事不过三,更不打话,拨转马望正南上逃生。

(7)太公叫媳妇:『事不过三,又有人来得不好。』见《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待制出身传》。

(8)前往海盐县武原镇初级中学的公交车上,碧彤叔叔给美澌和语冰讲了『事不过三』的历史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

分字解释

不过

不过:[bùguò] (1)――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很高。那就再好不过了。(2)――作连词,表示转折,只是。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清·洪亮吉《治平篇》;病人精神还不错,不过胃口还不好。(3)副词,指明范围;只,仅仅。不过是个小孩子。

事:shì 1、<名>事情。《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2、<名>特指战事。《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3、<名>政治事务。《触龙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4、<动>从事;做。《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5、<动>侍奉;服侍。《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6、<量>件;样;种。郑处诲《明皇杂录》:『献白玉箫管百事。』

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过:guò 1、<动>走过;经过。《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2、<动>时间过去。《采草药》:『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3、<名>经历;过程。《苏武》:『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4、<动>超过;胜过。《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5、<副>过分;过于。《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6、<名>过失。《殽之战》:『孤之过也,大夫何罪。』7、<动>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8、<动>访问;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过从] (1)互相往来。(2)应付;周旋。[过存] 问候。

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事:《子集上·亅字部》(古文)叓《唐韵》鉏吏切《集韵》《韵会》仕吏切,□音示。大曰政,小曰事。《广韵》使也,立也,由也。《释名》事,伟也。伟立也。凡所立之功也。《书·大禹谟》六府三事允治。又《诗·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注〉三公也。又《诗·大雅》三事就绪。〈注〉三农之事也。又奉也。《礼·曲礼》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又营也,治也。《史记·曹参世家》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又《广韵》《类篇》□侧吏切。事刃,与倳剚同。别见人部倳字注。又《韵补》叶逝支切,音时。《蔡邕词》帝曰休哉,命公三事。乃耀柔嘉,是式百司。又叶诗纸切,音始。《诗·召南》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叶沚。又叶疎语切,书上声。《韩非子·扬权篇》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又叶常御切,音树。《易林》虽愠不去,复职内事。考证:(《书·大禹谟》三事正德,利用后生。)谨按后字误刊。三事与下文六字亦不连。谨照原文改为六府三事允治。

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过:《酉集下·辵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古卧切,戈去声。《玉篇》度也,越也。《正韵》超也。《易·系辞》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礼·檀弓》过之者,俯而就之。《史记·贾生传》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又过失也。《书·大禹谟》宥过无大。〈注〉过者,不识而误犯也。《前汉·文帝纪》俱去细过,偕归大道。又罪愆也。《周礼·天官·大宰》八柄,八曰诛,以驭其过。又责也。《史记·项羽纪》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又卦名。易大过,小过。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禾切,音戈。《广韵》经也。《书·禹贡》东过洛汭,北过洚水。又过所也。《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也。或曰传转也,转移所在,识以为信。又国名。《左传·襄四年》处浇于过。〈注〉过,国名。东莱掖县有过乡。又□名。《诗·大雅》溯其过□。又姓。《后汉·刘陶传》过晏之徒。〈注〉过,姓,过国之后。《正韵》经过之过,平声。超过、过失之过,去声。考证:(《史记·贾谊传》自以为过之,今殆不及也。)谨照原 书贾谊传改贾生。又原文无殆字今省。(《史记·高帝纪》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谨按所引出项羽纪不出高帝纪,谨照原书高帝纪改项羽纪。将军改大王。(《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也。或曰,传过也。移所在识以为信。)谨按太平御览引释名原文传转也,转移所在,识以为信。今照改。

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