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攻:治。中医用语,指用含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毒疮等恶性病。比喻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事物,或利用恶人来对付恶人。

以毒攻毒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ǐ dú gōng dú
成语注音
ㄧˇ ㄉㄨˊ ㄍㄨㄙ ㄉㄨˊ
成语正音
毒,不能读作『méi』。
成语简拼
YDGD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以毒攻毒
成语辨形
攻,不能写作『功』。
歇后语
七寸蛇配疥酒;蝎子战蜈蚣
成语谜语
砒霜治疗疮
成语英文
take a hair of the dog that bite you
成语日文
毒(どく)をもって毒を制(せい)す
成语法文
poison contre poison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攻:治。中医用语,指用含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毒疮等恶性病。比喻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事物,或利用恶人来对付恶人。

成语释义

用有毒的药物来治疗毒疮等疾病。语本唐·神清《北山集·卷六·讥异说》。後亦用『以毒攻毒』比喻用狠毒的手段来对付狠毒的手段或人。

成语用法

一、1、[义]用有毒的药物来治疗毒疮等疾病。[类]用在『以毒治病』的表述上。[例](1)被蠍子蜇伤後,涂上用蠍子泡的酒,就能立即止痛,这是以毒攻毒的实例。(2)这位医生会用一些有毒性的药,来医治皮肤的疮伤,这种治疗方法叫『以毒攻毒』。2、[义]比喻用狠毒的手段来对付狠毒的手段或人。[类]用在『以暴制暴』的表述上。[例](1)要对付这批流氓,除了以毒攻毒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2)敌人手段既然如此残忍,我们何不来个以暴制暴,以毒攻毒的做法?(3)面对敌人的卑劣手段,我们决定以毒攻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4)与其和敌人正面冲突,不如使他们互相内斗,耗损战力,这是以毒攻毒的高招。二、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治病或对策。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就毒攻毒、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眼还眼、针锋相对、以暴易暴、请君入瓮

反义词

以直报怨、以德报怨、解衣推食、以沫相濡

关联成语

就毒攻毒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那陈小官人害了十年癞症,请了若干名医,用药全无功效。今日服了毒酒,不意中,正合了以毒攻毒这句医书,皮肤内迸出了许多恶血,毒气泄尽,连癞疮渐渐好了。』

(2)《三侠五义·第一回》:『刘后心内发焦,说:「我何不以毒攻毒,叫陈林掌刑追问。他二人做的事,如今叫一人受苦,焉有不说的道理。」』

(3)清·王夫之《读通监论·卷二六·唐宣宗》:『舍外廷而以宦官治宦官,程元振尝诛李辅国矣……是以毒攻毒之说,前毒去而後毒更烈也。』

(4)《红楼梦·第四二回》:『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

(5)宋·罗泌《路史·卷五·因提纪下·有巢氏》:『而劫痼攻积,巴菽殂葛,犹不得而後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

(6)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九·骨咄犀》:『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

(7)以毒攻毒,反而证明了反对白话者自己的不识字,不通文。▲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

(8)这位医生会用一些有毒性的药,来医治皮肤的疮伤,这种治疗方法叫『以毒攻毒』。

(9)与其和敌人正面冲突,不如使他们互相内斗,耗损战力,这是以毒攻毒的高招。

(10)被蠍子蜇伤後,涂上用蠍子泡的酒,就能立即止痛,这是以毒攻毒的实例。

(11)面对敌人的卑劣手段,我们决定以毒攻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2)敌人手段既然如此残忍,我们何不来个以暴制暴,以毒攻毒的做法?

(13)要对付这批流氓,除了以毒攻毒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14)…用药全无功效。今日服了毒酒,不意中,正合了以毒攻毒这句医书,皮肤内进出了许多恶血,毒气泄尽,连癞疮…——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成语造句

(1)本文论述了以毒攻毒法的定义,枚举了该法在环境工艺中的应用成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它的哲学内涵。

(2)车匡叔叔给铭恩和苗诗介绍了“以毒攻毒”的成语故事。

(3)打开笔记本,第二页赫然是“以毒攻毒”几个大字。

(4)当涉及到肥胖的潜在新疗法,还有什么策略比利用我们多余的东西,以毒攻毒更好呢?

(5)叫小偷去抓小偷,这就叫“以毒攻毒”。

(6)老铁明白,这叫黑吃黑,以毒攻毒。

(7)萌萌写不出成语“以毒攻毒”的拼音。

(8)其基本原理是「以毒攻毒」,即对患者施予在健康人身上会引起类似该待治病症的物质。

(9)瓮洞中学的焦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以毒攻毒”。

(10)我们只能用爱情治愈爱情,以毒攻毒了。

(11)我叔叔输给了竞争对手,因为他不愿意以毒攻毒。

(12)蜈蚣蛇蝎是毒虫,但用得其当不也能以毒攻毒地治病吗?

(13)小虫不会写成语“以毒攻毒”的最后一个字。

(14)以毒攻毒法是现代环境工艺中一类非常重要的方法。

(15)这时,更需要智性的发挥,以求巧妙地与其对抗,乃至以谬揭谬,以毒攻毒,逐步拓宽这些话语的裂缝,直至其最后分崩离析。

(16)治愈的方法是以毒攻毒。

(17)重点阐述了“恶毒”的发病机理和以毒攻毒的治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土家医毒气学说内容。

(18)最后,让我来“以毒攻毒”,“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吧!

(19)…时候,认为那是“以毒攻毒,让贼拿贼”。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

成语典源

唐·神清《北山集·卷六·讥异说》夫圣人之教,机缘不一,应变万差,或言流而理直,或首权而终实。况诂训音韵,梵汉鱼鲁,须禀承有匠,寻阅有功,岂於文字未识,便不思而说,不虑而对,妄涉虚玄。流俗则谓之为奥,或则以才力奖之,致使其徒自媚。若以彼有定力,所知能说佛经者,何莫试以异典,观其吐纳,曲直自彰。且夫称儒而不传习者,亦贤儒之所病也。或曰:『兴善动行,弥益其妄,如曦阳斥影,加樵罢鼎。诚乃务兹之道,岂是息灭之道欤?』曰:『彼盖不知执事净命以声止声,良医之家,以毒止毒也。』[注](1)执事:执掌事务的人。(2)净命:梵语。指高僧大德。又作『具寿』、『长老』。(3)以声止声:以劝善之语来止息恶评之声。

成语典故

『以毒攻毒』典源作『以毒止毒』,是中医的一种医疗理论。很多中药,如植物中的附子、天南星、半夏等,动物中则有蝎子、蟾除、斑蝥等都可入药。它们都有不同的药效,但也有一定的毒性,因而必须采取措施以减缓其毒性。唐·神清《北山集·卷六·讥异说》中,作者认为圣人之教本来都是好的,但是因为後世许多环境和人为因素,使其内容与真道越行越远,因此或有人会认为︰『这样一来,非但无法使人明白真道,反而让更多人误入歧途,还不如不要传讲。』作者则用医师以毒止毒为例,说明继续传扬圣人之学,才是止息虚妄之学的最好方法。後来『以毒攻毒』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用有毒的药物来治疗毒疮等疾病。亦用来比喻用狠毒的手段来对付狠毒的手段或人。

分字解释

以:yǐ 1、<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4、<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6、<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7、<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8、<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9、<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10、<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11、<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2、<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3、<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14、<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15、<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16、<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17、<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18、<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往] 以后。[以为] (1)认为。(2)使……成为。(3)把……当作。(4)作为;用作。

毒:dú 1、<名>对生物有害的物质。《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2、<动>杀死,毒死。《山海经·西山经》:『山有白石,曰砮,可以毒鼠。』3、<名>毒害;危害。《捕蛇者说》:『孰知赋剑之毒有甚于蛇者乎!』《原君》:『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又] <动>憎恨;怨恨。《捕蛇者说》:『若毒之乎?』4、<形>猛烈;强烈。《国语·吴语》:『吾先君阖庐……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报刘一丈书》:『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攻:gōng 1、<动>进攻。《陈涉世家》:『攻大泽乡,收而攻蕲。』2、<动>指责;驳斥。《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3、<动>治疗。《墨子·兼爱》:『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4、<动>制作。《诗经·灵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5、<动>特指工匠及其他手工业的工作。《左传·襄公十五年》:『使玉人为之攻之。』6、<动>深入钻研。《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形>坚固。《诗经·车攻》:『我车既攻,我马既同。』[攻错] 用磨刀石整治璞玉,比喻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补救自己短处。[攻苦] 从事劳苦之事,多指苦心求学。

以:《子集中·人字部》《韵会》《正韵》□养里切,怡上声。为也。《论语》视其所以。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又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衆[音zhòng]正。又《诗·周颂》侯强侯以。〈注〉强民有余力来助者,以间民转移执事者。又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又古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又《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郑氏,荀氏皆作似。考证:(《诗·卫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谨照原书卫风改邶风。

毒:《辰集下·毋字部》《唐韵》《广韵》《集韵》《类篇》《韵会》□徒沃切,音碡。《博雅》恶也。一曰害也。《书·盘庚》惟汝自生毒。《礼·缁衣》惟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又深害曰渐毒。《庄子·胠箧篇》渐毒颉滑。又痛也,苦也。《诗·大雅》民之贪乱,宁为荼毒。《后汉·苏章传》分骸断首,以毒生者。〈注〉毒,苦也。又恨也。《冯衍·显志赋》恶丛巧之乱世兮,毒纵横之败俗。〈注〉毒,恨也。《后汉·袁绍传》令人愤毒。又药名。《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注》毒药,药之辛苦者。药之物恒多毒。又《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注〉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堥,置石胆、丹砂、雄黄、礜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取以注创,恶肉破骨则尽出。又鱼毒,木名。见《尔雅·释木》。《急就篇》注云:芫华,一名鱼毒。渔者投之水中,鱼即死而浮出,故以为名。芫,或作杬。又鸡毒,乌头别名。《淮南子·主术训》天下之物,莫凶於鸡毒,然良医索而藏之,有所用也。又狗毒、绳毒,俱草名,见《尔雅·释草》疏。又置毒於物曰毒。《左传·襄十四年》秦人毒泾上流。又治也。《易·师卦》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注〉王云:毒,役也。马云:治也。《庄子·人间世》无门无毒。〈注〉毒,亦训治。又同育,亭育化育之意。《老子·道德经》亭之毒之。〈注〉亭以品其形,毒以成其质。毒,徒笃反。今作育。《唐代宗诏书》中孚及物,亭育为心。《张说·撰姚崇□》亭育之功成。皆以亭毒为亭育。古毒育者义通。又《韵会》《正韵》□都毒切,音笃。身毒,西域国名。在大夏东南。一名捐毒,又名天笃。师古曰:今之天竺。盖身毒声转为天笃,笃省文作竺,又转为竺音。《山海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天毒,其人水居。《郭璞注》天毒,即天竺国。又《集韵》待戴切《正韵》度耐切,□音代。同瑇。瑇瑁也。亦作毒冒。《前汉·地理志》多犀象毒冒。〈注〉师古曰:毒,音代。冒,莫内反。通作玳瑇。又叶昌石切,音尺。《曹植·思归赋》何曾云之沈结兮,悼太阳之潜匿。雨淋涔而絫注兮,心愤悁以凄毒。《说文》□,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从屮从毐。《广韵》本作□。今经史□省屮,从作毒。考证:(《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药事。)谨照原文药事改医事。(狗毒,绳毒,俱草名。见《尔雅·释草注》。)谨照原书注改疏。

攻:《卯集下·攴字部》《唐韵》古洪切《集韵》《韵会》沽红切《正韵》古红切,□音公。《说文》击也。《博雅》伐也。《易·同人》乗[音chéng]其墉弗克攻。《书·伊训》造攻自鸣条。又《类篇》一曰治也。《书·甘誓》左不攻于左。〈传〉治也。《论语》攻乎异端。又《诗·小雅》我车既攻。〈传〉攻,善也。《朱传》攻,坚也。又心为物欲所侵曰攻。《唐书·太宗纪》一心攻之者衆[音zhòng]。又摘人过失亦曰攻。《蜀志·诸葛亮传》勤攻吾阙,则事可定。又《诗·大雅》庶民攻之。〈传〉攻,犹作也。又《博雅》攻,□也。又姓。《何氏姓苑》汉有攻生单。又《广韵》古冬切,音釭。义同。又《集韵》古送切,音贡。《周礼·夏官·司弓矢》利攻守。《释文》攻,如字,刘音贡。又《韵补》叶姑黄切。《史记·龟筴传》入於周地,得太公望,与卒聚兵,与之相攻。《说文》从攴作攻。攻字原从攴作。考证:(《博雅》攻,〈殹下革〉也。)谨照原文〈殹下革〉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