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楚楚

衣裳楚楚,楚楚:鲜明的样子。形容服装整齐漂亮。

衣裳楚楚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ī cháng chǔ chǔ
成语简拼
YCCC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衣裳楚楚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楚楚:鲜明的样子。形容服装整齐漂亮。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同]衣冠楚楚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相公》:『张如其言,推扉一觑,则内有美少年,相视而笑,衣裳楚楚,眉目如画,转眨之间,不复睹矣。』

(2)《聊斋志异·卷四·胡四相公》:『推扉一觑,则内有美少年,相视而笑。衣裳楚楚,眉目如画。』

(3)《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源)

(4)…了。心中想道:『是梦却又未曾睡卧。若是鬼,又衣裳楚楚,言语历历;是人,如何又倏然无影?』胡猜乱想,惊…——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5)…焉。』张即推扉一觑,则内有美少年,相视而笑。衣裳楚楚,眉目如画,转瞬之间,不复睹矣。张反身而行,即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相公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衣裳楚楚”几个大字。

(2)耳林中学的钮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衣裳楚楚”。

(3)飞飞写不出成语“衣裳楚楚”的拼音。

(4)菲菲不会写成语“衣裳楚楚”的最后一个字。

(5)钮大爷给牛牛和妞妞讲解了“衣裳楚楚”的历史故事。

(6)蜉蝣朝生暮死,潦潦一生,却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7)去往柳氏民居的时候,竹姐姐给紫琦和錾嫣介绍了『衣裳楚楚』的历史典故

(8)及到次日,盛氏兄弟二人,早起梳洗已完,衣裳楚楚,坐了两乘二人小轿,家人跟随,来到道署。

(9)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相公》:『张如其言,推扉一觑,则内有美少年,相视而笑,衣裳楚楚,眉目如画,转眨之间,不复睹矣。』。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分字解释

楚楚

楚楚:1、形容衣服鲜明整洁。《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2、草木丛生的样子。《诗·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3、形容哀痛、凄苦。陆九洲《送毛元善序》:『视其衣裳冠履,则皆楚楚鲜明。』

衣裳

衣裳:[yīshɑng] 衣服的通称。身上衣裳。――唐·白居易《卖炭翁》;与衣裳。――唐·柳宗元《童区寄传》;泪满衣裳。――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振衣裳。――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衣:yī 1、<名>上衣。古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孙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2、<名>衣服。《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又] <名为动>为(给)…穿上。《资治通鉴·周纪四》:『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衣之。』3、<动>穿(衣)。《<论语>十则》:『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衣冠] (1)衣帽,即穿衣、戴帽。(2)指官绅、士大夫。(3)文明礼仪。

裳:cháng 1、<名>古人穿的下衣。《诗经·绿衣》:『绿衣黄裳。』(衣:上衣。)《琵琶行》:『整顿衣裳起敛容。』《左忠毅公逸事》:『每寒夜起,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注] 古代男女都穿『裳』,不是裤子,是裙的一种,但不同于现在的裙子。[裳裳] 鲜明美盛的样子。《诗经·小雅》:『裳者华,其叶湑兮。』(:茂盛。)

楚:chǔ 1、<名>本是一种丛生灌木,又叫『荆』;古代取其条作打人的工具。《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2、<形>痛苦,悲痛。《柳毅传》:『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3、<形>鲜明,整齐。《战国策·齐策》:『不韦使楚服而见。』4、<名>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位于长江中下游,后来这一带地方也称楚。《樊姬》:『樊姬,楚国之夫人也。』《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楚楚] 1.形容衣服鲜明整洁。2.草木丛生的样子。3.形容哀痛、凄苦。陆九洲《送毛元善序》:『视其衣裳冠履,则皆楚鲜明。』[楚辞] 1.指先秦楚人所作的诗,包括屈原作品中形式近于《诗经》体的诗。2.指屈原创造的一种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的新体诗。3.指秦朝以后文人仿屈赋作的新体诗。4.指汉朝刘向对上述这一批诗进行辑选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楚毒] 1.苦刑。2.痛苦。[楚歌] 楚国人用方言、土调唱的歌。《垓下之战》:『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楚掠] 拷打。[楚切] 凄苦。[楚囚] 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用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楚挞] 用棍杖殴打。

衣:《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於希切,音依。《说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黄帝时人。《白虎通》衣者,隐也。《释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躯依也。《类篇》象覆二人之形。《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礼·玉藻》衣,正色。裳,间色。《傅□·衣铭》衣服从其仪,君子德也。衣以饰外,德以饰内。又丝衣,祭服也。《诗·周额》丝衣其紑。又《博雅》寝衣,衾,□服也。又《释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又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养心也。又面衣。《晋书·惠帝纪》尚书高光进面衣。又耳衣。《唐·边塞曲》金缝耳衣寒。又缀衣,掌衣服官名。《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又白衣,未仕之称。《后汉·崔駰传》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又牛衣,编乱麻为之。即今俗呼为龙具者。《前汉·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又垣衣,苔也。《王融诗》垣衣不可裳。又姓。《通志·氏族略》见《姓苑》。《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佑。又人名。《高士传》被衣,尧时人。蒲衣,舜时人。又青衣,地名。《史记·彭越传》处蜀青衣。〈注〉今为临卭。又借服膺意。《书·康诰》绍闻衣德言。又《唐韵》於既切,读去声。服之也。《玉篇》以衣被人也。《增韵》着衣也。《晏子·亲下篇》衣十升之布。《前汉·东方朔传》身衣弋绨。又《韵补》於斤切。齐人言衣声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谓欤。一作□。《通志·六书略》即衣字,从向、身。考证:(《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谨照原文□改佑。

裳:《申集下·衣字部》《唐韵》市羊切《集韵》《韵会》辰羊切《正韵》陈羊切,□音常。《说文》下帬也。《释名》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诗·邶风》绿衣黄裳。《礼·曲礼》暑无褰裳。《扬子·方言》惜乎衣未成而转为裳也。《集韵》本作常。

楚:《辰集中·木字部》《唐韵》《正韵》创举切《集韵》创阻切,□粗上声。或作□。《说文》丛木也。一曰荆。《诗·小雅》楚楚者茨,言抽其棘。〈注〉楚楚,茨棘貌。又《诗·召南》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疏〉荆属。薪虽皆高,楚尤翘翘而高也。又《礼·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注〉楚,荆也。扑挞犯礼者。又苌楚,草名。羊桃也。《诗·桧风》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又楚楚,鲜明貌。《诗·桧风》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又辛楚,痛也,别作憷。《陆机·与弟士衡诗》慷慨含辛楚。又国名。《书·禹贡》荆州之域,周熊绎始封。又三楚,地名。《史记·货殖传》淮北郡、□汝南郡,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南楚也。又南方曰楚。《后汉·史岑出师颂》朔风变楚。《李善注》朔,北方也,楚,南方也。又姓。《左传》晋龟卜楚丘,赵襄子家臣楚隆。又《唐韵》《韵会》□疮据切,粗去声。楚利也。又木名。出正山。又《类篇》山於切,音疎。《杜甫·送孟十二诗》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又叶弭沼切,音杪。《前汉·楚元王传》太上四子,伯兮早夭。仲氏王代,斿宅是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