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何底止

伊何底止,不知将弄到什么地步为止,不堪设想的意思。同『伊于胡底』。

伊何底止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ī hé dǐ zhǐ
成语注音
ㄧ ㄏㄜˊ ㄉㄧˇ ㄓㄧˇ
成语简拼
YHDZ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复杂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当代成语
成语繁体
伊何底止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不知将弄到什么地步为止,不堪设想的意思。同『伊于胡底』。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

相关成语

近义词

伊于胡底、不堪设想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成语「伊何底止」是一个复杂式成语。

(2)打开笔记本,第二页赫然是“伊何底止”几个大字。

(3)涵涵写不出成语“伊何底止”,所以昨天考试仅仅考了99分。

(4)加加不会写成语“伊何底止”的最后一个字。

(5)马关二中的饶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伊何底止”。

(6)饶哥哥给彩珊和玉格讲述了“伊何底止”的成语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鲁迅《〈朝花夕拾〉后记》:『起观斯世之忍心害理,几全如陈叔宝之无心肝。长此滔滔,伊何底止?』

分字解释

伊:yī 1、<代>指示代词,此。《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代>第三人称代词。彼;他。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3、<助>句首语气词。潘岳《西征赋》:『伊故乡之可怀。』4、<助>句中语气词。谢惠连《赠别》诗:『岂伊千里别。』柳宗元《敌戒》:『纵欲不戒,匪愚伊耄。』[伊人] 这个人;这些人。[伊始] 当初;开始。

何:hé 1、<代>(1)什么。《触龙说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2)哪里。《齐桓晋文之事》:『何由知吾可也。』《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3)为什么。《过秦论》:『为天下笑者,何也?』(4)怎么。《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何能及君也?』(5)哪;哪个。《诗经·隰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商君书·更法》:『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2、<副>多么。《汉书·东方朔传》:『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hē<动>通『呵』,呵问。《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hè<动>通『荷』,扛,背。《诗经·曹风·候人》:『彼候人兮,何戈何祋。』

底:dǐ 1、<名>底部;底面。《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2、<名>里面;下面。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当滑,幽咽泉流冰下难。』3、<名>原稿;草稿。如『底本』。4、<名>末尾;尽头。如『年底』。5、<动>到;到达。《列子·天瑞》:『底春披裘。』6、<动>停滞。柳宗元《天说》:『人之血气败逆壅底。』7、<代>何;什么。《乐府诗集·秋歌》:『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8、<助>相当于『的』。

止:zhǐ 1、<名>脚。《汉书·刑法志》:『当斩左止者,笞五百。』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趾』。2、<动>停止。《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又] <动使动>使……停止。《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3、<动>住下。《游黄山记》:『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4、<动>留住。《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5、<动>阻止。《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6、<动>中止。《〈论语〉十则》:『臂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7、<副>通『只』。只是;仅仅。《黔之驴》:『技止此耳。』《活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8、<助>用于句未,表示感叹。《诗经·南山》:『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伊:《子集中·人字部》《唐韵》於脂切《集韵》於夷切《韵会》幺夷切《正韵》於宜切,□音蛜。彼也。《诗·秦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又发语辞。《诗·邶风》伊余来墍。又《小雅》伊谁云从。又维也。《仪礼·士冠礼》嘉荐伊脯。《扬雄·河东赋》伊年暮春,将瘗后土,礼灵只。〈注〉师古曰:伊,是也。又鬰伊,不舒貌。《后汉·崔寔传》智士鬰伊於下。与噫通。又吾伊,读书声。《黄庭坚诗》北窻读书声吾伊。俗作吚。又伊威,委黍也。《诗·豳风》伊威在室。《陆玑疏》伊威一名委黍,一名鼠妇,在壁根下瓮底土中生,如白鱼者是也。又姓。又州名。本伊吾卢,地在炖煌大碛外,唐初内附,置伊州。又木名。《山海经》熊耳之山,伊水出焉,南入于洛。与洢同。又《周礼·秋官》伊耆氏。〈注〉伊耆,古王者号。后王识伊耆氏之旧德,而以名官。今姓有伊耆氏。考证:(《诗·邶风》伊余来曁。)谨照原文来曁改来墍。

何:《子集中·人字部》《唐韵》胡歌切《集韵》《韵会》《正韵》寒歌切,□贺平声。曷也,奚也,孰也,诘词也。《书·臯陶谟》禹曰何。《诗·小雅》夜如何其。又谁何。犹言莫敢如何也。《贾谊·过秦论》□利兵而谁何。又未多时曰无何,亦曰无几何。《史记·曹参传》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又《前汉·袁盎传》南方□湿,君能日饮,无何,可免祸也。〈注〉无何,言更无余事也。又《南史·西域传》西域呼帽为突何。又《古今乐录》羊无夷伊那何,皆曲调之遗声。又国名。《隋书》西域有何国。又姓。又娙何,汉女官名,秩比二千石。又《集韵》《正韵》□下可切,贺上声。同荷。儋也,负也。《易·噬嗑》何校灭耳。《诗·曹风》何戈与祋。《小雅》何蓑何笠。《商颂》百禄是何。又通诃。《前汉·贾谊传》大谴大何。〈注〉谴,责也。何,诘问也。

底:《寅集下·广字部》《唐韵》都礼切《集韵》《韵会》《正韵》典礼切,□音邸。《说文》山居也。又《说文》下也。又《玉篇》止也。《尔雅·释诂》底,待也。〈注〉止也。〈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又《玉篇》滞也。《左传·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注〉底,滞也。《晋语》戾久将底,底箸滞淫。又《增韵》器臀也。《诗·大雅》于橐[音tuó]于囊。〈笺〉无底曰橐[音tuó]。有底曰囊。又文书槀曰底。《春明退朝录》公家文书稿,中书谓之草,枢密院谓之底,三司谓之检。秘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即贞明中崇政院书也。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晋公谈录》皇城使刘承规,在太祖朝为黄门小底。又设疑之辞。《匡谬正俗》俗谓何物为底。此本言何等物,后省何,直云等物耳。应璩诗云:用等谓才学,言用何等才学也。去何言等,其言已旧,今人不详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诗多用底字。《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诗》文章差底病。《韩愈·曲江寄白舍人诗》有底忙时不肯来。又与厎通。《韵会》厎,通作底。《诗·小雅》靡所底止。〈传〉底,至也。又与砥通。《前汉·枚乗[音chéng]传》磨砻底厉。〈注〉底,柔石也。又叶都木切,音啄。《郭璞·东海外大壑赞》写溢洞穴,暵昏龙烛。爰有天壑,号为无底。

止:《辰集下·止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诸市切,音芷。《说文》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徐曰》初生根干也。又《广韵》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静也。《礼·玉藻》口容止。〈注〉不妄动也。《庄子·德充符》人莫鉴於流水,而鉴於止水,唯止能止衆[音zhòng]止。又已也,息也。《论语》止吾止也。《史记·酷吏传》寇盗不为衰止。又居也。《诗·大雅》乃慰乃止。又《商颂》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又心之所安为止。《书·益稷》安汝止。《孔传》言当先安好恶所止。《正义》曰:止谓心之所止。《大学》云: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好恶所止,谓此类也。又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谓。又留也。《论语》止子路宿。《孟子》可以止而止。又行师营曰止,暂待曰次。又凡战而被获曰止。《左传·隐十一年》公与郑人战於狐壤,止焉。《杜注》内讳获,故言止。又《僖十五年》辂秦伯将止之。又容止。《诗·鄘风》人而无止。〈笺〉止,容止。无止则无礼节也。《孝经·圣治章》容止可观。又举止。《齐书·张欣泰传》欣泰着鹿皮冠衲衣。世祖曰:将家儿何敢作此举止。又俗谓德行曰行止。《外史檮杌》郑奕敎子《文选》。其兄曰:莫学沈、谢嘲风弄月,污人行止。又乐器。《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注〉止者,其椎名也。《书·益稷》合止柷敔。《郑注》柷,状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又鸟集亦曰止。《诗·小雅》载飞载止。又三止,三礼也。《班固·幽通赋》嬴取威於百仪兮,姜本支乎三止。〈注〉谓齐之先伯夷典三礼也。又语辞。《诗·周颂》百室盈止,妇子宁止。又首止,卫地名。在陈留襄邑。《春秋·僖五年》齐侯会王世子于首止。又与趾同。《仪礼·士昏礼》皆有枕北止。《郑注》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山海经》韩流麟身,渠股豚止。《郭注》止,足也。《前汉·郊祀歌》获白麟,爰五止。《师古注》止,足也。时白麟足有五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