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臭氧层会遭到破坏?

浏览

1974年,美国科学家莫里纳和罗兰德宣布,氟氯碳(俗称氟利昂)中的氯原子和哈龙物质中的溴原子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他们和另外一位科学家因其先驱性的贡献而被授予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一发现令陶醉于自己智慧的人类十分尴尬:被大量使用的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干燥剂、清洗剂及发胶中的氟利昂、哈龙等原来是消耗臭氧层的物质(ODS)!

  本世纪30年代,含氟的制冷剂被研究发明后在美国进入商业化生产,前苏联、日本和欧洲各国也不甘落后,氟利昂的应用范围也由制冷剂扩展到发泡剂和气雾剂,其产量与日俱增。到1974年,全球氟利昂的产量已达到80多万吨。1986年全球ODS的年消费量已高达100多万吨!

  看来,还是人类自己使自己陷入了眼下的尴尬境地。正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眼前一时的物质需要,而不惜以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生产了诸如氟利昂、哈龙之类的有害物质,最终导致了我们今天所不愿看到的结果。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或正在自发地行动起来,为了自身的健康,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而不遗余力地努力着。

  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签署;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生效。根据"共担责任但又有区别"的原则,联合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消耗臭氧层物质使用的时间限制,并建立了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履约的多边基金。由此,ODS的生产和消费量得以逐年减少,臭氧空洞的扩大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目前,"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响应号召,积极行动,争相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在大中城市,无氟冰箱、无氟空调正成为市民们的首选,人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着社会生产逐步走人良性循环之中。

  那么,怎样去做,才能使我们得以用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收获呢?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通过正确的途径展开行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