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扩张SeaFloorSpreading

浏览

由赫斯(HarryH.Hess)于196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提出的一个假说,即海底是从位于大洋底部的中脊系统向外扩张。自从1960年以后,取得了足够的证据,使这一理论得到广泛的承认。这一观点使得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引起人们议论纷纷的大陆漂移说得到肯定,并奠定了地球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板块构造。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还认为,大洋的底部是地球的最古老部分。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导致两项重要发现:

  (1)大洋底部的地壳厚度是均一的,而且比大陆地壳要薄得多(大洋地壳的厚度为6至7公里,大陆地壳的厚度为30至40公里)。

  (2)发现了大洋底部有一条几乎连续的山脉,又称为大洋中脊系统,把世界主要大洋各分为两部分。大洋中脊延伸长度超过4万公里。这一条山脉系统还伴随有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

  根据从大洋底部取得的化石确定的时代以及对从大洋底部取得的岩石样品进行时代的测定表明,大洋盆地是比较年轻的,不早于距今约一亿三千万年的白垩纪。根据这些资料,赫斯提出,大洋中脊是地壳的薄弱地带。这个地带一直在做开裂运动,并有来自地壳深层的熔融物质加以充填。熔融物质的每一次喷射,大洋中脊两侧的洋底就由裂缝带向两侧运动。赫斯还认为,位于地壳下面的物质(地幔层)具有塑性,能进行流动,地幔层的塑性流动是由位于地球深处的对流运动造成的,并在地幔层内形成规模巨大的对流环。大洋中脊意味着对流环的上升流的影响或上升流的喷射,还意味着这里是新的大洋地壳产生的地方。赫斯根据从大西洋海底所取得的最古老的岩石的年代以及大西洋中脊到每一侧大陆的距离,认为海底每年大约以2厘米的速度离开大西洋中脊进行扩展。这个理论由于提供了可以解释大陆之所以能做彼此分离的运动的机制,所以它支持了大陆漂移说。赫斯的理论还对在大洋中脊上缺乏沉积物以及构成大洋中脊的岩石年龄很年轻和与大洋中脊相伴随的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都提供了合乎逻辑的解释。

  利用古地磁学(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地学科学家们做出了两项重要发现。其一,大洋底部的岩石在磁强方面呈现出长条形的条带式的变化,这些条带彼此平行,其中某些又与大洋中脊相平行,呈现出一种对称的图案,也就是说,在大洋中脊一侧的具有特定磁强的一条洋底条带在大洋中脊的另一侧有和它相对应的一个条带,以大洋中脊为中心,呈一个对称的平面,其二,地磁场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发生过许多次方向倒转,导致磁南北极以及岩石中的磁的极性发生多次变化。

  1963年,瓦因(FredJ.VVine)和马修斯(D.H.Matthews)在剑桥大学提出了检验赫斯假说的方法。他们认为,如果新的物质不断地从大洋中脊的中央裂缝中被挤出来,那么在正在固结的岩石中的磁化微粒将按照地球磁场进行排列,并且有着和地球磁场相同的极化方向。凝固以后,由地幔层内的对流环产生的力会使新形成的岩石裂开,形成长度相等的条带。接着,又一次发生了熔融的岩石被挤入到新形成的裂缝中。如果海底确实在扩张,那么,在数百万年中上述过程就会一直不停的继续着,因此就应当能发现,在中脊的两侧有互相平行的、磁强和极化方向一致的岩石条带。如果在冰岛南面横穿大西洋中脊做磁学研究,就会证实赫斯的假说并将进一步对海底扩张理论提供支持。参看插页图版“移动着的地壳板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