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粒体的发现和功能鉴定的简史中,你有何体会?

浏览

1850年,德国生物学家RudolphK?lliker第一个发现在肌细胞的细胞质中存在着一种规则排列的颗粒,并且从肌细胞中分离到这些颗粒。发现将分离的颗粒放置在水中能够膨胀,为此推测∶这种颗粒是由半透性的膜包被的。1898年,有人首次将这种颗粒命名为线粒体,意思是“类似线状的颗粒”(thread-likegranule),并很快被大家所接受。1900年,LeonorMichaelis在线粒体的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用染料Janusgreen对肝细胞进行染色,这种染料将线粒体染成绿色。当细胞消耗氧之后,线粒体的颜色逐渐消失了,当时已经了解这种颜色的变化是颜料的氧化还原状态改变的结果,从而提示线粒体具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功能。1913年,OttoWarburg从细胞匀浆质中分离了线粒体,并发现它能够消耗氧。但是,这些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生物学家足够的重视,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线粒体的作用主要是参与分化细胞遗传特性的转变。人们真正注意线粒体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是分离纯化方法的发展和线粒体独立功能的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ArbertClaude开创了细胞组分分离技术,能够将线粒体与其他细胞组分分开。但他所用是盐法,而盐会破坏线粒体的作用,所以用这种方法分离的线粒体看不到有关Krebs循环以及呼吸链的成份。1948年,GeorgeHogeboom、WalterSchneider和GeorgePalade等终于分离到具有生物活性的线粒体,他们采用的分离介质是蔗糖而不是盐,因此不会破坏线粒体。分离方法上的突破,使得EugeneKenedy和AlbertLehninger证明了线粒体具有Krebs循环、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的作用,从而证明了线粒体是真核生物进行能量转换的细胞器。

  体会是四点:

  ①关于膜结构的推测;

  ②功能的推测;

  ③方法的发展;

  ④方法的革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