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腹滨鹬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遗传特性、保护现状

浏览

红腹滨鹬的图片

红腹滨鹬(学名:Calidris canutus,英文名:Red Knot)是鹬科滨鹬属的鸟类。中等体型(24厘米)、低矮而腿短的偏灰色滨鹬。深色的嘴短且厚,具浅色眉纹。上体灰色,略具鳞状斑;下体近白,颈、胸及两胁淡皮黄色。冬季少量在台湾。繁殖于环北极地区,属长距离迁徙鸟类,中国黄渤海地区是其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停歇地。

中文学名:红腹滨鹬

拉丁学名:Calidris canutus

英文俗名:Red Knot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滨鹬属(Calidris)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南美洲, Europe, 非洲,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5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鸟种简介

红腹滨鹬 红腹滨鹬

物种名称:红腹滨鹬

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 1758)

外形特征

红腹滨鹬 红腹滨鹬

红腹滨鹬夏季头顶至后颈锈棕红色,缀有白色,并具细密的黑色纵纹;背、肩黑色,具棕色斑纹和白色羽缘。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具黑色横斑,并微缀有棕色。初级飞羽黑褐色,羽干白色,次级飞羽灰褐色,具白色边缘。三级飞羽黑褐色,羽缘淡褐色。翅上覆羽暗灰褐色,具白色羽缘,微杂有棕色。尾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端缘。头侧和整个下体栗红色。下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而有栗红色。尾下覆羽具黑色边缘。腋羽和翼下覆羽灰色或灰白色。

冬羽棕栗色消失。头顶、后颈、背和肩淡灰褐色,具细的黑色条纹和亚端黑斑与白色羽缘。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具黑色横斑。下体白色。前颈、颈侧、胸和两胁具暗灰色纵纹和横斑。

幼鸟似非繁殖羽,但翕、肩和翅上覆羽缀有褐色。胸缀有粉红皮黄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较短,微向下弯,近直形。脚短,暗橄榄绿色或黄绿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80一148克。体长239—248毫米。嘴峰31一36毫米;翅150—175毫米;尾54—65毫米,跗跖26~33毫米。

地理分布

红腹滨鹬 红腹滨鹬红腹滨鹬

红腹滨鹬在中国迁徙期间见于辽宁、河北、山东、青海湖、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岛、香港和台湾。或许部分在广东沿海、海南岛、福建和台湾越冬。国外繁殖于北极和近北极地区。越冬于北海、西非,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南美洲。

生活习性

红腹滨鹬 红腹滨鹬

红腹滨鹬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环北极海岸和沿海岛屿及其冻原地带的山地、丘陵和冻原草甸。冬季主要栖息于沿海海岸、河口,迁徙期间也深入到内陆河流与湖泊。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也常集成大群觅食。性胆小。

叫声:低喉音knutt…knutt声,进食时发出悦耳的叽喳声。

红腹滨鹬主要以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昆虫幼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部分植物嫩芽和种子与果实。常在水边浅水处或海边潮涧地带泥地上慢慢的边走边觅食。觅食时常将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也频繁的在地面低垂着头,边走边快速啄食。

生长繁殖

红腹滨鹬 红腹滨鹬红腹滨鹬

红腹滨鹬的繁殖期为6—8月。繁殖于环北极苔原地带。营巢于冻原山地和低山丘陵及其沿海海边。巢多位于被覆有苔藓和草的岩石地区。巢为地面上的一浅坑,内垫有枯草和苔藓。巢的大小直径在10一11厘米左右,深5厘米左右。每窝产卵通常4枚,偶尔3枚和5枚。卵的颜色为橄榄绿色或掀榄皮黄色,被有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0一45×28—31毫米。雌雄轮流孵卵。

遗传特性

红腹滨鹬 红腹滨鹬

这种鸟可以根据自己迁徙的路线改变它们的外表。这种鸟被捕获并被放置在冷一点的环境时,这种鸟的肌肉和器官就会萎缩以减少热量散失。这种鸟能够把这种能力传递给后代。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