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端凤头燕鸥的外形特征、观察记录、生活习性、生存状况、保护现状

浏览

黑嘴端凤头燕鸥的图片

黑嘴端凤头燕鸥(学名:Thalasseus bernsteini,英文名:Chinese Crested Tern)是鸥科凤头燕鸥属的鸟类。

黑嘴端凤头燕鸥(学名:Thalasseus bernsteini)又名中华凤头燕鸥、神话之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种之一,是鸥科鸟类中最稀少的一种,全球数量不超过100只,一直被视为极危物种。黑嘴端凤头燕鸥迄今所知仅分布于中国东部沿海,自1863年被命名以来,到2000年为止一共只有5个确切的观察记录。

中文学名:黑嘴端凤头燕鸥

拉丁学名:Thalasseus bernsteini

英文俗名:Chinese Crested Tern

命名作者:Schlegel, 1863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凤头燕鸥属(Thalasse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coasts

非繁殖区:Philippines, Borneo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37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极危物种

Critically Endangered(CR)

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黑嘴端凤头燕鸥 黑嘴端凤头燕鸥

黑嘴端凤头燕鸥是中型水鸟,体长38-42厘米。羽色与黄嘴河燕鸥较为相似,夏羽自前额经眼睛到枕部的头顶部分,以及头顶上的冠羽均为黑色,背部、肩部和翅上覆羽为淡灰色,几乎呈白色,而黄嘴河燕鸥的羽色较深。

初级飞羽的内具楔形的白斑。尾上覆羽和尾羽为白色。尾羽呈深叉状,外侧尾羽逐渐变尖。颊部、颈侧、后颈、颏部、喉部和下体均为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淡灰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前额和头顶为白色,头顶具有黑色的纵纹。虹膜褐色。嘴比燕鸥类略粗,而且稍微弯曲,呈黄色,尖端具有黑色的亚端斑,与黄嘴河燕鸥不同,但冬季嘴则完全变为黄色。脚和趾为黑色,与黄嘴河燕鸥不同。

黑嘴端凤头燕鸥与大、小凤头燕鸥的区别在黄色的嘴其端部三分之一为黑色。亚成鸟似小凤头燕鸥的亚成鸟,但褐色较重,翼内侧色浅并具两道深色横纹,背及尾近白而具褐色杂斑。虹膜-褐色;嘴-黄色,前端黑色;脚-黑色。叫声,沙哑的高叫。

观察记录

黑嘴端凤头燕鸥 黑嘴端凤头燕鸥黑嘴端凤头燕鸥是鸥科鸟类中最稀少的一种,它们是目前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种之——自1863年被命名以来,到2000年,人类对它们一共只有6次确切的观察记录。因其稀少神秘,它们被学者专家称为“神话之鸟”。从前除了夏季在我国山东采得标本外,也于春秋季和冬季期间分别在我国广东、福建,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地采到过标本。因此估计它繁殖于中国山东沿海岛屿。迁徙和越冬于我国南部沿海和东南亚。由于它自1937年以后一直未有任何可靠的报告,以至于人们都认为这一物种或许已经绝灭了,但在1978年和1980年又分别在河北和泰国有所发现,而1991年在黄河河口湿地也见到了3只。

直到公元2000年在马祖列岛燕鸥保护区发现其繁殖纪录,这是世界第一次发现其有繁殖纪录的地方。由于数量稀少,濒临绝种,且经常混杂在凤头燕鸥鸟群中,不易观察,因此又名“神话之鸟”。

生活习性

黑嘴端凤头燕鸥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关于它的食性、习性、繁殖等情况,目前尚所知甚少。

生存状况

黑嘴端凤头燕鸥 黑嘴端凤头燕鸥

黑嘴端凤头燕鸥在1861年首次被发现记录,但一直都非常罕见,直到2000年以前普遍被认为已经绝种。然而,在2000年有4只成鸟和4只幼鸟在福建省沿海的马祖列岛再次被发现,成为当年鸟类学界极大的新闻。2004年,在浙江省沿海的韭山列岛也发现了另一个繁殖群,这两个繁殖群是目前世界上残存的两个群体。

其数目的下降被归咎于滥采鸟蛋。它们能够在马祖存活,可能的原因是马祖过去为一处军事禁区,进入当地被限制有关。目前马祖已经成为一自然保护区。在中国和台湾的海岸仍然有发现它们的可能:正在迁徙的燕鸥曾在八掌溪被发现。

目前估计剩下的个体少于100只。

保护现状

黑嘴端凤头燕鸥 黑嘴端凤头燕鸥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列为易危种;IUCN1994年列为未定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