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岩鹨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饲养、管理方法、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浏览

领岩鹨的图片

领岩鹨(学名:Prunella collaris,英文名:Alpine Accentor)是岩鹨科鹨属的鸟类。

领岩鹨体长18厘米。似麻雀但稍大,头部为灰褐色,腰部栗色,尾羽为黑褐色,有较淡的淡黄褐色边缘。

中文学名:领岩鹨

拉丁学名:Prunella collaris

英文俗名:Alpine Accentor

命名作者:Scopoli, 176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岩鹨科(Prunellidae)

中文属名:岩鹨属(Prunella)

繁殖区:古北界 : sw, sc, e,also nw Afric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2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领岩鹨 领岩鹨领岩鹨:雀形目,岩鹨科,岩鹨属。俗名岩鹨、大麻雀、红腰岩鹨,

拉丁文名:Prunella collaris,

英文名:Cllared Accentor。

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新疆西部及西藏南部地区。

外形特征

领岩鹨体长18厘米。似麻雀但稍大,头部为灰褐色,腰部栗色,尾羽为黑褐色,有较淡的淡黄褐色边缘;中央尾羽有很宽的栗色端缘,外侧尾羽的末端有白色缘斑,颏和喉灰白色,羽毛近端处有“V”字形灰色和黑色相间的横斑;上腹及两肋栗色,各羽有较宽的白色边缘;下腹淡黄褐,各羽有暗色横斑;尾下复羽的基部灰色,次端为黑粟色,末端为白色。幼鸟整个下体褐灰色,有淡黑色条坟,嘴裂为显著的橙红色。 领岩鹨 领岩鹨领岩鹨

生活习性

岩鹨为高山鸟,栖息于2200米到3100米左右的高山针叶林带及多岩地带或灌木丛中,冬天下降至溪谷中栖息,7-10个一小群或一对对的在灌木丛中或冬天的雪地上跳跃,常由一个岩石上飞向另一个岩石。性较羞怯,见人常藏匿在灌木丛中。鸣声除平常飞翔时发出的高声外,还有一种多变化的婉转动听的鸣声。

常在岩石附近及灌木丛中寻食。食物以昆虫为主。兼食蓼科车前子及其它种类的果实等。

繁殖时期约在6—7月间。巢置在多岩山地的岩石下及岩隙间,以禾本科的穗、枯茎、枯叶、细草根、细技及苔藓等制成,为碗形,铺有残羽、兽毛或纤维状细茎等。卵每产3—4枚,青色,孵化大约15日而出雏、雌雄共同育雏。 领岩鹨 领岩鹨领岩鹨

饲养、管理方法

1、鸟的选择 野生成鸟不易驯熟,长时期饲养才能小声鸣叫,故一般只饲养当年幼鸟,第二年换羽后方能驯熟、大声鸣啭。

2、笼的特点 黄雀笼或山雀笼最合适,封闭笼底〈死底)上铺布笼垫。

3、饲料和喂法岩鹨科的鸟由于外形,羽色常被养鸟者误认为是类,统称为“眉子”,饲养方法也照搬,按食谷鸟饲养,很少能养到“大叫”。因为岩在自然界主食昆虫,而不象类主食植物种子。饲养岩鹨喂鸡蛋(占20%)小米或蛋黄搓鸡料面,每隔两天喂少量昆虫幼虫和青菜叶,它能生活得很好。

4、管理和调教 岩鹨容易饲养,管理简单。除保证常备料清洁、充足外,每隔日换一次饮水,每周清刷一次鸟笼及罐、栖杠即可。水浴视鸟的需求,如鸟自行沾水罐中水洗浴时,则供给浴水。岩耐寒,冬季无需保温。不必遛鸟,只需挂高处就能起兴。

棕眉山岩鹨、褐岩鹨、棕胸岩鹨等,均可参照上述饲养、管理方法。

生长繁殖

繁殖时期约在6—7月间。巢置在多岩山地的岩石下及岩隙间,以禾本科的穗、枯茎、枯叶、细草根、细技及苔藓等制成,为碗形,铺有残羽、兽毛或纤维状细茎等。卵每产3—4枚,青色,孵化大约15日而出雏、雌雄共同育雏。

亚种分化

领岩鹨东北亚种(学名:Prunellacollariserythropygi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东北、河北、陕西、四川、甘肃、山西、山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京和张家口之间。

领岩鹨台湾亚种(学名:Prunellacollarisfennelli),是台灣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灣本島。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中部山地。

领岩鹨西南亚种(学名:Prunellacollarisnipalensis)。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陕西、甘肃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领岩鹨新疆亚种(学名:Prunellacollarisrufilata)。分布于阿富汗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土耳其斯坦。

领岩鹨青海亚种(学名:Prunellacollaristibetan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西部。

领岩鹨藏西亚种(学名:Prunellacollariswhymperi)。分布于喜马拉雅、印度以及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