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鸟亚纲的概况

浏览

今鸟亚纲的图片

今鸟亚纲,包括白垩纪的化石鸟类和现存的全部鸟类。三块掌骨愈合成一块,且近端与腕骨愈合成腕掌骨;尾推骨不超过13块,通常具尾综骨;胸骨较发达,少数为平胸,多数为突胸(具龙骨突起)。今鸟亚纲可分为四个总目,即齿颌总目、平胸总目、企鹅总目和突胸总目,其中除齿颌总目为化石鸟类外,其余三个总目皆为现代鸟类。齿颌总目 为白垩纪的化石鸟类,口内尚有牙齿。例如:黄昏鸟,是一种游泳和潜水的特化鸟类,和现代的大雁相似,足适于游泳,翼退化。

概况

今鸟亚纲 今鸟亚纲

今鸟亚纲,包括白垩纪的化石鸟类和现存的全部鸟类。三块掌骨愈合成一块,且近端与腕骨愈合成腕掌骨;尾推骨不超过13块,通常具尾综骨;胸骨较发达,少数为平胸,多数为突胸(具龙骨突起)。今鸟亚纲可分为四个总目,即齿颌总目、平胸总目、企鹅总目和突胸总目,其中除齿颌总目为化石鸟类外,其余三个总目皆为现代鸟类。

一、齿颌总目

为白垩纪的化石鸟类,口内尚有牙齿。例如:黄昏鸟是一种游泳和潜水的特化鸟类,和现代的大雁相似,足适于游泳,翼退化。

二、平胸总目

平胸总目又称古颌总目,为适于在地面上行走的走禽,除无翼目外,全为大型的鸟类。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翼退化,无飞翔能力,胸骨扁平不具龙骨突起,锁骨退化或完全消失。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及裸区之分,羽毛不发达,缺少分化,羽枝上无小钩,因而不形成羽片。显然,这样的羽毛不适于飞翔,主要是保温。后肢甚为强大,大多数种类趾数减少(2~4趾),适于快速奔走。雄性具交配器。骨盆大多为封闭型,左右耻骨在中线形成连合。现有种类仅分布在南半球,但在古代却分布很广。

平胸总目包括以下四个目:

1、鸵形目:本目现存的只有一种,即著名的非洲鸵鸟。它是现代最大型的鸟,体高2.5米,体重大者达135公斤。后肢甚极大,只有2趾,是鸟类中趾数最少者。翼相当大,但不能飞翔,在迅速奔跑时两翼张开,用以平衡身体。鸵鸟适应于沙漠荒原中生活,奔跑速度达每小时60公里,一步可达7米。头小、眼大、颈长。羽毛蓬松,不具副羽。食植物,也吃小动物,属于杂食性。平时三、五成群,多达20余只栖息在一起。在繁殖期内为一雄多雌,雌鸟在沙地掘穴,每穴产卵多达二、三十枚。卵大,颜色似鸭蛋,重达1400克,是鸟蛋中最大者,卵壳甚坚硬,可承受住一个人的重量。孵化期为6周,雄鸟夜间孵卵,白天则由雌鸟担任。雏鸟为早成鸟,三年达性成熟,寿命约30年。在新生代第三纪时,鸵鸟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在我国著名“北京人”的产地周口店不仅发现过鸵鸟卵的化石,还发现过鸵鸟的腿骨化石。现代仅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

2、美洲鸵鸟目:本目代表为美洲鸵鸟。体型较非洲舵鸟小,体高达1.2米。后肢有3趾均向前。翼虽然也呈退化状态,但较非洲鸵鸟发达,副羽不发达。常20~30只一群,一雄多雌,一般是一只雄鸟和5~7只雌鸟在一起,但孵卵仅由雄鸟担任。分布于南美洲草原地带。

今鸟亚纲 今鸟亚纲

3、澳洲鸵鸟目或食火鸡目:本目包括食火鸡及鸸鹋两属,体型较大,后肢有三趾均向前。翼退化,羽毛的特点是副羽特别发达,和正羽等长。内趾具一锐爪,用作为强而有力的进攻武器,可将狗,甚至人致于死命。骨盆为开放型。分布于澳洲、新几内亚和其附近的岛屿上。

⑴ 鸸鹋或称澳洲鸵鸟

在现代鸟类中,鸸鹋的体型仅次于非洲鸵鸟。喙宽扁,头项无隆起,头及颈部被短羽。体调呈灰褐色。为植物食性,以树叶、果实等为食。鸸鹋不同于其他平胸鸟类,为一雄一雌制,由雄鸟担任挖穴营巢、孵卵和育雏任务。

⑵ 食火鸡或称鹤鸵

喙宽扁,背面有隆起,头顶有高的角质冠,头顶和颈的大部分棵出,体羽长且分叉。栖于热带雨林中,以果实为食。

4、无翼鸟目:本目包括较小的平胸鸟类,体型大小和大型鸡相近。为不能飞翔的地栖鸟类,翼完全退化,无锁骨,肱骨仅留痕迹,仅有一指,无飞羽。羽毛蓬松呈毛状,无副羽。喙细长,在上喙末端具鼻孔(是鸟类中唯一的情况)。颈较短,眼小。骨盆为开放型。后肢短,足具四趾(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仅产于新西兰。例如:几维又名无翼鸟,体长约在60厘米以下,雄鸟小,雌乌较大。夜行性,依靠发达的嗅觉,以长喙挖取泥土中的蠕虫和昆虫为食,白天隐匿在洞穴中。栖居于森林地带。雌鸟产卵在树根下的洞穴中,一般产卵1~2枚,卵白色。卵很大,卵大小约为8×13厘米,卵重将近半公斤,为成鸟体重的四分之一,卵的相对大小居鸟类的首位。由雄鸟担任孵卵,孵化期为75~77天。

三、企鹅总目

今鸟亚纲 今鸟亚纲

企鹅总目包括一些善于游泳和潜水的海鸟,身体具有一系列适于潜水的特征。前肢变为鳍足,后肢短,靠近躯体后方,趾间具蹼,不能飞翔而适于游泳。企鹅在水下潜水游泳的速度达每小时35公里。骨骼内不充气(不是气质骨),内含有多脂肪的骨髓。羽毛呈鳞片状均匀覆盖全身,羽轴宽而短,无裸区。皮下脂肪甚发达,有利于在水中保持体温。上陆后身体直立,行动缓迟慢。跗跖骨原始,跖骨仅上部愈合在一起。四趾(第一趾小)全向前向外。胸骨具发达的龙骨突,这和以前肢划水,胸肌发达是相关的。分布局限于南半球,主要是在南极大陆沿岸。企鹅总目仅有一目一科,即企鹅目,企鹅科。

四、突胸总目

突胸总目又名今颌总目,包括现代绝大部分鸟类,大多善于飞翔,翼发达,胸骨有发达的龙骨突,为气质骨(只有少数种类次生性地失去龙骨突,骨骼成为非气质骨)。锁骨呈“V”字形,肋骨上有钩状突起。正羽发达,羽小枝上具小钩,构成羽片,有翼羽及尾羽的分化,体表有羽区及裸区之分。有尾综骨。雄鸟不具交配器(仅少数例外)。我国的突胸总目鸟类计有26目81科。现将重要目简迹如下:

1、潜鸟目:本目包括善于游泳和潜水的种类。喙强直而尖。腿短,着生的位置靠后,趾间具蹼,后趾几与其他趾在一个水平面—上。尾短,尾羽硬。为早成鸟。国内仅一科,即潜鸟科。

2、鸊鷉目:包括善于游泳和潜水的中小型种类,不能在陆地上行走。喙形细直而尖,腿短,着生在身体的后部,跗跖都侧目,趾间具辨状蹼,后趾小,位置较高。尾短小,由一簇绒羽所构成。为早成鸟。我国只有一科,即鸊鷉科。

3、管鼻目:本目包括大洋性善于飞翔的大型或中型海鸟。鼻孔呈管状。具发达的盐腺(或称鼻腺),分泌出来的5%浓度的氯化钠溶液随时由管状鼻孔喷出(不象其他海鸟由喙端滴下)。外形似海鸥,但较大。喙由多个角质片构成,先端钩曲。翼尖长,适于在空中盘旋。前三趾间有蹼,后一趾退化或消失。纯系海鸟,栖居于海洋中,仅在生殖时期才到陆地上来产卵。为晚成鸟。

⑴ 信天翁科

今鸟亚纲 今鸟亚纲

4、鹈形目:本目包括大型和中型的食鱼游禽。四趾全向前,趾间皆具蹼,为全蹼型。喙大而长,有的种类前端具钩,颌下有发达的喉囊,适于捕鱼。善于游泳和潜水。为晚成鸟。

⑴ 鹈鹕科:体型大,嘴扁平互大,上嘴先端钩曲,下颌有极大的喉囊。外鼻孔明显。

⑵ 鸬鹚科,喙略呈圆锥形,上喙先端锐而钩曲,喙缘平滑。成鸟鼻孔完全隐闭。颜面及喉部皮肤多裸出,颈较长,善于潜水捕鱼。

5、鹳形目:本目全为大中型涉禽。特征是:颈长、喙长、腿长,适于涉水取食。喙侧扁而直,眼先通常棵出。腿长而壮,胫的一部裸出,趾长,基部有蹼相连,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后趾与其他趾在一个平面上。为晚成鸟。以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为食。营巢于树上,以树枝等为材料,巢作的较简单。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繁殖区可北伸至华北和东北地区。

⑴ 鹭科:中趾爪的内侧具状突。在身体一定部位有呈丝状的装饰羽,称为蓑羽。有些种类在头项部后绿还有长形冠羽。飞行时,翼的挥动较馒,颈收缩于两周之间,颈部呈“S”形弯曲,脚向后面伸,和鹳类及鹤类颈部伸直的飞翔姿态很易于区别。分布于国内各地,尤以东部沿海各省为多。

⑵ 鹳科:中趾爪的内侧不具相状突。为大型涉禽。喙长因而赂侧扇,翼发达,飞翔力很强,飞时颈与脚皆伸直,远望为一直线,和鹭科鸟类很易区别。 其代表为丹项鹤。

今鸟亚纲 今鸟亚纲

⑶ 鸨科:体型大,足仅具前三趾,后趾缺。栖息在开旷的草原或沙地。其代表为大鸨。

⑷ 秧鸡科:为中型的涉禽。喙短而强。四趾皆存在,后趾与前趾同在一平面上,趾间无蹼或具瓣蹼。其代表为骨顶鸡。

6、雁形目:本目包括大中型游禽。喙大都扁平,先端具加厚的嘴甲,喙缘有钜齿形缺刻,有滤食功能。腿短,脚位于身体的后方,前三趾间有蹼,后趾形小而不着地。皮下脂肪层厚,尾脂腺发达,这些特点都是和水栖生活相联系的。雄鸟较雄鸟羽色美丽,翼常具暗绿色或紫色带有金属光泽的翼镜。雄鸟具交配器。为早成鸟。本目大多为经济鸟类,多数鸟成为各季的狩猎对象。在我国只有一科,即鸭科。主要有豆雁(俗名大雁)、鸿雁、天鹅(别名大鹄)、绿头鸭(俗名野鸭、大麻鸭)、鸳鸯等。

7、隼形目:本目为肉食性的猛禽。上喙尖锐钩曲,下喙较短,喙的基部被蜡膜,鼻孔开口于蜡膜上。翼发达,飞翔力强。脚强健有力,具锐利的钩爪,适于抓捕猎物。腺胃发达,而肌胃不发达。视觉敏锐,能在高空期翔中看到地面上的猎物。性凶猛,嗜肉食,以鼠、鸟或其他小型动物为食,有些种类嗜食动物尸体。本目大多是益鸟,在消灭害鼠上有很大作用。雏鸟属于晚成鸟。

⑴ 鹰科:上嘴先端无齿状突,翼强大,善于飞翔。主要有苍鹰、鸢(俗称老鹰)、凤头鹰、雀鹰、红隼、鹗(俗名鱼魔)等。

⑵ 隼科:主要特征为上嘴先端钩曲,边缘具锐利的齿突,翼尖。其代表为红脚隼(俗名青燕子 )。

8、鸡形目:

今鸟亚纲 今鸟亚纲

本目多为地栖性的鸟类,体格结实,足、爪强健,适于在地面上行走,以爪摄爬取食。喙短而坚,上喙微曲而稍长于下喙。翼短而圆,飞翔力不强。雄鸟在跗跖部后面有发达的距,头顶有肉冠,调色也较雌鸟美丽。一雄多雌,雄鸟喜争斗。幼鸟为早成鸟。本目包括很多重要的经济鸟类。

⑴ 松鸡科:跗跖部完全被羽或大部分被羽,雄鸟无距,趾大都兵梯状突。鼻孔被羽掩盖住。本科为北方类型的鸟类,我国产七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其代表为雷鸟 。

⑵ 雉科:跗跖部裸出,雄鸟有距,鼻孔不为羽所掩盖。本科鸟全可供食用,包括很多重要的狩猎鸟。主要有原鸡、环颈雉(俗名雉鸡、野鸡、山鸡)、褐马鸡、绿孔雀、白鹇也称银鸡、红腹锦鸡也称金鸡、长尾雉等。

9、鸻形目或鹬形目:本目为中小型涉禽,一般具有长足、短尾、尖翼的特点。喙长短不一。四趾中以中趾为最长,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消失。栖于水边或沼泽地区。雏鸟为早成鸟。

⑴ 鸻科:喙短而直, 强有力,尤以尖端的部分为 最硬。中趾爪不具栉缘。其代表为凤头麦鸡(俗名团凫)。

⑵ 鹬科:喙细长, 向上或向下弯曲, 先端稍形膨大。中趾爪不具栉缘,趾间无蹼。其代表为扇尾沙锥。

⑶ 燕鸻科:喙基宽阔,小趾爪内侧具栉绿,尾形狭长,尾呈叉尾。其代表为燕鸻(俗名土燕子)。

10、鸥形目:主要是营海洋生活的鸟类。身体中等大小,喙形直,翼长而尖,善于飞翔。尾短因或呈叉状。足短,前三趾间具蹼,中趾最长,后趾形小而位高。幼鸟为早成鸟。

⑴ 鸥科 此科多为沿海一带常见的鸟类。主要有海鸥(又名红嘴鸥)、银鸥。

今鸟亚纲 今鸟亚纲

11、鸽形目:包括树栖和陆地生活的鸟类。喙短,基部大都柔软,具蜡膜。翼发达,善于飞翔,尾形短圆。腿短健,无蹼,后趾和前三趾在同一平面上,或缺后趾。幼鸟为晚成鸟或早成鸟。

⑴ 沙鸡科:体形似鸽,但翼长而尖,尾羽长而尖中央一对羽毛特别延长。脚短,趾光裸或全被羽。幼鸟为早成鸟。栖于沙漠地区。其代表为毛腿沙鸡。

⑵ 鸠鸽科:喙基部有蜡膜,脚短而强,不被羽,后趾存在,适于在地面上行走。在育雏期,嗉囊能分泌“鸽乳”,用以育雏,幼鸟为晚成鸟。栖于多岩石的山区或多树木的地方。主要有原鸽、岩鸽(俗称野鸽)、珠颈斑鸠等。

12、鹦形目:本目为营树栖生活的攀禽。喙坚硬,上嘴钩曲犹如猛禽,喙基部具蜡膜。足呈对趾型,第四趾能前后反转,趾端具利爪,善于攀缘。羽色艳丽,多为闻名的观赏鸟。舌多肉质而柔软,善于模拟人语,常作为笼鸟饲养。大多营巢于树洞中。幼鸟为晚成鸟。主要以浆果为食。产于澳洲、非洲、南美洲及亚洲南部等热带地区。主要有绯胸鹦鹉、虎皮鹦鹉等。

13、鹃形目:曾树栖生活的攀禽。喙稍向下弯曲,具适于攀缘的对趾是(二、三趾向前,一、四趾向后),大都不自营巢,而将卵产于其他鸟巢内,受义亲哺育。雏鸟属晚成鸟。本目仅一科,即杜鹃科。

14、鸮形目:本目为夜行性的猛禽。头大而阔,眼大而向前,眼周有辐射状排列的羽毛形成面盘。喙坚强而钧曲,嘴基具蜡膜。听觉十分敏锐,耳孔大,共周围具有耳羽。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前后转动,爪锐利。体羽柔软,因而飞行无声,昼伏夜出。多捕食鼠类,为益鸟;幼鸟为晚成性。

⑴ 鸱鸮料:其代表为长耳鸮

今鸟亚纲 今鸟亚纲

15、夜鹰目:本目为营树栖生活的夜行性鸟类。喙短而软,基部广阔,嘴须发达,翼尖长。具四趾,为并趾型(前趾基部愈合),中爪内侧具栉绿。眼形特大,羽柔软,飞翔中无声。雏鸟属晚成鸟。其代表为夜鹰(俗名贴树皮)。

16、雨燕目:为小型攀禽。喙短,基部宽阔,在飞翔中张口捕取飞虫。翼尖长,适于疾飞。尾呈叉状。后肢短,四趾全朝前(称前趾型),故不能在地面上行走,也不能停息在树枝上。平时集结成群,边飞边鸣。为晚成鸟。我国常见的仅一科,即雨燕科。主要有北京雨燕(或称楼燕)、金丝燕。

17、佛法僧目:为攀禽类。喙长而强度或细而曲,腿短,趾三前一后,呈并趾型,善于攀木。多营巢于空洞中。幼鸟为晚成鸟。

⑴ 翠鸟科:喙形粗厚而直,冀形短圆,尾形短,第二、三趾基部相连。其代表为翠鸟(俗名小鱼狗)。

⑵ 戴胜科:喙细长而稍向下曲,冀短圆,头上具显著的羽冠。其代表为戴胜(俗名山和尚)。

⑶ 犀鸟科:体型大,嘴甚大,上喙通常具大型盔突。分布于非洲、亚洲南部及南洋群岛一带,国内分布于云南南部。其代表为双角犀鸟。

今鸟亚纲 今鸟亚纲

18、鴷型形目:为树栖的攀禽。喙强直呈锥状,适于啄木,舌长能伸缩自如,舌尖具倒钩,善于钩取树皮下洞中的蛀虫。脚短而强,足呈对趾型(第二、三趾向前,一、四趾向后),趾端具锐爪,善于攀登树干。尾呈楔形,尾羽的羽轴坚硬,有弹性,在啄木时,尾羽起着弹性支撑的作用。为晚成鸟。国内有二科:

⑴ 鬃鴷科:

⑵ 啄木鸟科。后一科的代表 为斑啄木。

19、雀形目:本目是鸟纲中最发达的一目,包括约5100种,占全部鸟类种数的60%。体型一般较小,外部形态极为多样,喙、翼变化甚大,腿较细短。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后趾与中趾等长。鸣肌发达,大都善于鸣叫,有鸣禽之称。大多巧于营巢,雏鸟属晚成鸟。国内雀形目共有 28科,630余种。常见为:

⑴ 百灵科:体型小,嘴小而呈圆锥状,翼长而尖。并呈以横列的盾状鳞,这一特征与雀形目其余各科均有别。后爪长而稍直。雌雄体色相同,多在地面上生活,营巢在地面上,甚简陋,善于鸣叫,常被饲为笼鸟。其代表为云雀 (又名百灵、告天鸟)。

⑵ 燕科:体型小,缘短而届,基部宽阔,嘴须不发达,嘴裂甚大,适于在飞翔中捕食飞虫,上嘴有一小缺刻。翼长而尖,飞行迅速,尾多少呈叉形。腿短而弱,不适于步行,趾三前一后(区别于雨燕,雨燕的四趾全向前)。大都营巢于屋檐下,巢呈杯形或曲颈壶状,以泥土与枯草筑成。其代表为家燕。

⑶ 黄鹂科:体型中等,嘴与头等长,嘴峰稍向下曲,嘴须细短。爪长而曲。本科鸟为树栖性,绝不路地。其代表为黑枕黄鹂(俗名黄莺)。

今鸟亚纲 今鸟亚纲

⑷ 鸦科:本科鸟类为雀形目中体型最大者,嘴形强壮,嘴缘光滑,没有显若缺到。鼻孔被羽所掩盖。脚强大,大多数在地面上取食,多数具群栖性。主要有喜鹊、秃鼻乌鸦等。

⑸ 鹟科:本科包括东半球的许多食虫鸟类。下设四个亚科:

① 鸫亚科:体型中等,嘴形较短健,上下嘴缘平滑,或上嘴近尖端有一小缺刻,翼尖形,跗跖前缘为靴状鳞。其代表为红尾斑鸫。

② 鹟亚科:嘴形宽扁似燕,嘴缘平滑,上嘴先端钩曲,嘴须强而发达,嘴峰显著。跗跖与脚细弱,跗跖前缘被以盾状鳞。其代表为长尾鸫(俗名一枚花 )。

③ 莺亚科:多数体形纤小,明形细弱,嘴缘光滑,或上嘴有一缺刻。跗跖部细而短,跗跖前缘具靴状鳞,时或具盾状鳞。羽色大多单纯,两性羽色一般相同。主要有大苇莺 、黄眉柳莺(俗名树串儿)。

④ 画眉亚科:嘴强,嘴形或下曲或甚短厚,嘴缘平滑或上嘴有一小缺刻。鼻孔被羽或不被羽。翼短圆。跗跖前缘被以盾状鳞,趾长。

本亚科种类众多,世界上计有28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亦见于非洲、澳洲和欧洲南部;在我国本亚科共有130种之多,约占世界种类的47%,故我国号称为世界上“鹛类之国”。其代表为画眉。

⑹ 山雀科:体型小,喙短呈圆锥形,鼻孔被羽,翼短而圆。跗跖部前缘具盾状鳞。多为树栖。食物以昆虫为主,为农林益鸟。其代表为白脸山雀 (俗名吱吱黑、大山雀)。

⑺ 文鸟科:体型小。喙呈粗短的圆锥形,嘴缘无缺到。中央尾羽常特别延长,形成凸形或楔形尾。其代表为麻雀(俗名家雀儿、老家贼)。

⑻ 雀科:体小,缘均呈短而粗的圆锥形,喙缘无缺刻,中央尾羽不特别延长。本科鸟有不少种类羽色艳丽,歌声动听,可作为笼鸟。其代表为黄胸(俗名黄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