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叉尾海燕的简介、外形特征、生长繁殖

浏览

黑叉尾海燕的图片

黑叉尾海燕(学名:Oceanodroma monorhis,英文名:Swinhoe’s Storm Petrel)是海燕科叉尾海燕属的鸟类。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黑叉尾海燕

拉丁学名:Oceanodroma monorhis

英文俗名:Swinhoe’s Storm Petrel

命名作者:Swinhoe, 1867

中文目名: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

中文科名:海燕科(Hydrobatidae)

中文属名:叉尾海燕属(Oceanodroma)

繁殖区:印度洋, 太平洋 : n 印度洋, w 太平洋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9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鸟种简介

中文名: 黑叉尾海燕

黑叉尾海燕 黑叉尾海燕

ogenus: Thalassidroma

原始文献: Ibis: 386

模式产地: 中国厦门附近

俗名: 宜厚的海燕 英文名称: Swinhoe's Petrel, Swinhoe's Storm Petrel

生境: 大多为远洋性, 亦见于近陆岛屿上

国内分布: 偶见于山东(威海, 青岛)以南的沿海各省, 直抵广东, 台湾以北的岛屿

国外分布: 太平洋北部经日本, 朝鲜, 中国渤海及黄海和南海, 以至印度洋北部

习性:飞行有特点而似燕鸥,在水面上多弹跳及俯冲,从不轻飞于水面。有时跟随船只。

描述:体小(20厘米)的深色海燕。全身体羽深褐,具明显的淡灰色翼斑,尾略分叉。虹膜-深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在繁殖地上空飞行时发出吱吱叫声,于海上通常无声。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

黑叉尾海燕 黑叉尾海燕

黑叉尾海燕是一种小型海鸟,头、颈暗灰色,额和嘴基周围较淡,背暗灰褐色,肩和尾上覆羽亦为暗灰褐色,具黑色羽轴,小翅覆羽、次级飞羽外侧和初级飞羽黑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次级飞羽内侧淡褐色,具白色羽缘,尾羽黑色,下体乌灰色,翅下和尾下覆羽黑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内趾内侧和中趾基部两侧白色。

大小量度为:体长182毫米,嘴峰13-15毫米;翅141-165毫米,尾70-81毫米,跗跖23-24.5毫米。

生长繁殖

黑叉尾海燕 黑叉尾海燕

繁殖在远东海参威南部、朝鲜、日本、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沿岸岛屿。非繁殖期往北游荡到海参威,往南到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偶尔到澳大利亚北部沿海。我国分布于福建、广东、台湾和山东沿海及其附近岛屿。

繁殖期间栖息于海岸和附近岛屿与海上,非繁殖期则主要在海上生活。常成群在海面低空飞翔。时而快速的鼓动两翼,时而轻盈的在水面上空滑翔,休息和觅食在海面。偶尔也到岛屿上觅食。在地上行走亦快。

它们主要以各种小鱼、甲壳类、头足类等小型海洋动物为食。

繁殖营巢于海洋中各种不同大小岛屿地面上。有时也利用旧巢。每窝产卵一枚。卵为白色,大小为3l×24毫米。

中国仅见于山东、广东、福建和台湾沿海,数量稀少,不常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