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椋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浏览

粉红椋鸟的图片

粉红椋鸟(学名:Pastor roseus,英文名:Rosy Starling)属椋鸟科,自成一属,俗名绯椋鸟、铁甲兵。是迁徙性候鸟,它们形似八哥,但背部及腹部粉红色,余羽棕黑,十分可爱。粉红椋鸟冬季栖息在欧洲东部及亚洲中西部,五月便迁徙到至新疆西部繁衍生息。粉红椋鸟喜欢群居生活,有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习惯,它们也喜欢热闹,常常聚在一起吵声不断。粉红椋鸟以蝗虫为主食,且食量惊人,每天捕食蝗虫120-180只,成为生物灭蝗的主力军,被伊犁群众亲切地称为“铁甲兵”。

中文学名:粉红椋鸟

拉丁学名:Pastor roseus

英文俗名:Rosy Starling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粉红椋鸟属(Pastor)

繁殖区:古北界 : se Europe to wc Asia

非繁殖区:India, Sri Lank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1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外形特征

粉红椋鸟:形态特征图 粉红椋鸟: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2厘米)的特异性粉色及黑色椋鸟。繁殖雄鸟亮黑,背、胸及两胁粉红。雌鸟图纹相似但较黯淡。

幼鸟:上体皮黄,两翼及尾褐色,下体色浅,嘴黄色。

虹膜-黑色;嘴-粉褐;脚-粉褐。

叫声:飞行时发Ki-ki-ki的叫声,也有平淡的shrr声。群鸟进食时发出卷舌音chik-ik-ik-ik的叫声。

粉红椋鸟:形态特征图 粉红椋鸟:形态特征图

地理分布

粉红椋鸟:地理分布图 粉红椋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欧洲东部至亚洲中部及西部,越冬至印度;迷鸟至泰国。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于中国西北的开阔地带,迁徙至甘肃及西藏西部。迷鸟有至上海及香港。

生活习性

粉红椋鸟:飞行图 粉红椋鸟:飞行图

结大群生活于干旱的开阔地。追随家畜捕食被惊起的昆虫。

生长繁殖

粉红椋鸟 粉红椋鸟

每年5~6月份,粉红椋鸟就会成群结队地迁飞至繁殖地,先在食物丰富的低山地带落脚,然后集群占据石头堆、崖壁缝隙等处选择巢址。为了争夺有利地势,雄鸟之间经常发生激战。雄鸟头顶上部羽毛蓬展,用以恐吓其他雄鸟并吸引雌鸟。通过数日的选配,最终组建成“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开始共同筑巢,准备繁育后代。

粉红椋鸟每年繁殖一代,每窝产卵3?8枚,孵化15天后雏鸟破壳而出,经父母喂养15?20天后才随父母离巢,离巢后还需要父母喂养一段时间,并跟随父母学习捕食本领。粉红椋鸟食量很大,每只成鸟每天进食蝗虫120?170只,这些蝗虫的总重量超过鸟本身的体重。雏鸟成长过程中食量剧增,甚至超过成鸟。好胃口、大食量是粉红椋鸟成为灭蝗能手的原因之一。

保护现状

粉红椋鸟 粉红椋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