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双季稻生产困惑的对策——规模化加机械化

浏览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双季稻生产所面临的问题日趋凸现,各级政府在双季稻生产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

一、困惑

(一)双季稻生产政府压力较大

衡阳县是产粮大县,为确保全县双季稻种植面积落实,各级政府每年投入相当大的财力,对双季稻生产进行促动。国家每年安排了数量不少的“两补”资金(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县里每年还要对双季稻生产进行奖励。初步估算,今年全县将对双季稻生产、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等安排生产性补贴共2459万元。除了资金投入大外,工作力度也相当大,县里每年将双季稻种植作为重头工作对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可以说是“种帽子田、种政府田、种干部田、种压力田”。各乡镇及农业、农机、农经等涉农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干部包村包点、免费提供种子、资金奖励等多种措施,鼓励农户种植双季稻。但从近几年的实际效果看,双季稻的种植面积还是难以落实。实践证明,这种靠政府行政推动的双季稻生产方法,不但浪费财力,而且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二)双季稻生产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矛盾突出,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创业,无法满足双季稻生产农忙时用工需要;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与粮食上涨幅度不均衡,导致水稻生产比较效益低下;三是现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及农机社会化服务满足不了双季稻生产的需求。乡镇农业、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因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服务设备设施短缺、管理服务工作难以到位。现有农田基础设施如田块大小不一、高低错落、机耕道失修等因素,也对农机的普及应用形成制约。

(三)双季稻生产经营模式落后

沿袭三十余年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形成了水稻生产的农户分散单干、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模式。由于比较效益低,大部分农户转移出去创收,留守的劳动力以老年人为主,他们基本只愿种一季以满足自己一家人口粮需要。这一部分人员往往技术欠缺,对学习应用先进农艺、农机技术的愿望也不强烈。2011年我县共落实购置补贴机具8976台,其中小型耕整机5814台。从购机补贴情况看,一方面农民购买较多的是以满足自家使用的小型低效机械,高效率先进机械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插秧机等水稻生产关键环节机械推广十分困难。

(四)双季稻生产激励机制欠优

一是国家“两补”资金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作用有限。由于补贴按农户田亩面积计发,种与不种都享受补贴,不能体现谁种粮谁受益的激励作用,因此对促进种粮实际效果不大。而且农村责任田多年来未作大调整,目前多地均实行添人不添地、减人不退地办法,由于人口变动使农户间人均耕地面积不一致,按田亩发放两补资金也显失公平。二是县级、政府对双季稻生产的农户、村、乡镇免费供种与现金奖励等政策,对那些不想种、种不了的农民同样没有吸引力,仍然调动不了他们种双季稻的热情。三是“两补”政策从短期看有缓解水稻生产比较效益低这一矛盾的积极作用,但从长期看,有制约土地流转的负面作用。

二、对策

(一)变行政推动为市场调节

解决双季稻生产困惑的最好办法是遵循市场规律而为,变“你要我种”为“我自己要种”,各级政府的着力点要用在大力促进土地流转上,谁流转的土地都会充分利用,绝不会让它闲置,土地流转大户必是种粮大户,种粮大户依赖农机合作组织,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去年县领导在调研早稻育秧因气候原因烂秧问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时育的秧,一般农户秧苗烂得非常厉害,而像安邦农机专业合作社和一些种粮大户的秧都由地膜保温,育得比较好。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很多农户不想种双季稻,种了只是迫于乡镇、村的行政推动,图完成任务而已。

(二)变人工生产为机械生产  机械化生产较之人工劳作,一是机械生产快速高效。不但减轻劳动强度,而且是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缺短问题的唯一途径。二是机械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大中型机械作业成本测算:机耕耗油20元/亩,机耕工资4元/亩;机插耗油10元/亩,机插工资10元/亩;机收耗油20元/亩,机收工资4元/亩;机耕、机插、机收水稻生产三个基本环节机械化生产的直接成本为68元/亩。而仅收割一个环节请人工收一亩水稻的工价就达200元以上,机械生产成本优势明显。三是机械生产提高水稻产量。如水稻机插秧属于带土移栽,能使水稻返青快、分蘖好、生长旺盛;水稻机插秧采用宽行窄距,可以增加水稻的基本苗,利于水稻生长通风透气,抗倒伏,提高水稻产量。去年,县农机部门组织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机插测产,将人工插秧与机插秧的水稻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机插秧水稻每亩增产在10%左右。

(三)变分散种植为规模种植  规模化加机械化种植水稻能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水稻生产效益,是促进双季稻生产的有效途径。下面详细对比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水稻规模化种植与传统人工种植的收益情况:传统农户人工种植的效益测算:1、农资成本:每季每亩需投入种子56元(需要2斤种子,28元/斤左右),肥料100元,病虫害防治药水70元(除草剂10元,杀虫三次,每次药水20元),农资成本合计约为236元。

2、人工成本:每亩每季需用工8-10个(其中翻耕2个工日、插秧2个工日、收割2个工日、育秧1个工日、杀虫1个工日、田间管理2个工日;基础条件好的也需用8个工日),按80元/工日计算,人工工资需800元。

3、合计成本:每亩每季种植成本为1026元。

4、毛收入:亩产稻谷按900斤(干稻谷)、销售价按122元/百斤计算,销售收入为1098元。

5、纯利:销售收入除去种植开支后,每亩每季利润仅有72元。  水稻规模种植、主要环节实行机械化生产效益测算:1、农资成本:每亩需种子84元(需要3斤种子,28元/斤左右),肥料100元,病虫害防治药水70元(除草剂10元,杀虫三次,每次药水20元),农资成本合计约为254元。

2、人工和请机械作业成本:每亩机耕100元、机收100元、机插(包括代育秧)100元、机防工时费60元(防治三次,每次20元/亩),另计算田间管理人工2个共160元。小计520元。

3、合计成本:每亩每季种植成本为774元。

4、毛收入:不考虑机插秧增产因素,亩产稻谷同样按900斤(干稻谷)、销售价按122元/百斤计算的话,销售收入为1098元。

5、纯利:销售收入除去种植开支后,每亩每季利润为324元。  两者对比可看出,水稻生产实行规模化加机械化种植比传统分散人工种植的收益大约要多252元/亩季。

三、建议

(一)积极构建水稻生产新模式

1、积极培育生产主体。各级政府调整促进水稻生产发展的思路,将重点突出转向全力推广“龙头企业领办型”、“种粮大户+农机大户联合型”、“乡镇农技+农机+农户服务型”等各类水稻生产社会化合作组织,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2、积极改革生产方式。水稻生产过程探索实行专业化分工,推进全程机械化作业。探索建立模块化生产机制,将水稻生产从育秧、机插、大田管理、机收等环节分成若干个生产工序,由专业化生产主体负责一道或其中几个生产工序,引导建设水稻育秧工厂、代育代插秧专业合作社、机插秧专业户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承包合作社,解决水稻生产过程的分散低效和劳动力短缺等现实问题。

(二)合理调整奖补资金投入方向

1、调整目前按田亩面积发放“两补”资金的方式,按照“谁种田、谁受益”的方式发放“两补”资金,而且要将农资综合补贴资金中的燃油补贴调整发放给从事农机作业的机手或合作组织,进而提高农民种田效益和农机作业者的积极性。

2、调整各级政府的双季稻生产奖补资金发放方式,资金主要用于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双季稻生产规模化加机械化生产经营等。一是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对其在购置农业机械上给予财政累加补贴。二是对重点环节实施农机作业补贴。农机服务组织对农民开展的农机作业服务,政府可以采取指导性限价,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农机作业环节对农机服务组织实施作业补贴,让利于民。三是对有示范表率作用的典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奖扶。对机械装备多、作业能力强、服务效果好等各项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给予一定的奖扶。

(二)改善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机耕道路、农机库棚、抗旱排灌设施等农业农机基础设施的综合规划和建设力度,为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创造条件。

2、加强基层农业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县、乡一级农业农机推广服务机构要配备必要的服务设施和技术人员力量,保障事业经费,以充分发挥其农业生产服务职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