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豫麦34号的特点、产量及栽培要点

浏览

GS豫麦34号原名为郑农7号,是郑州市农林科研所于1982年,以[矮丰3号×(孟201×牛株特)]为母本,豫麦2号为父本,经杂交和系统选育而成的优质小麦新品种。
特征特性
GS豫麦34号属弱春性,芽鞘黄绿色,幼苗直立,叶色淡绿,根系较发达。生长健壮,茎秆较粗,成株期株型较紧凑,茎叶腊质重。分蘖成穗率高,株高80cm左右,穗长方形,长芒,白壳。属多穗大粒型,穗长7~l0cm,每穗小穗16~18个,穗粒数则因水肥条件而异,一般中等水肥条件下,穗粒数为28~30粒,穗粒重1.26~1.35g,千粒重45g左右;在高水肥条件下,平均穗粒数为36粒左右,穗粒重1.62g左右,千粒重47~50g;籽粒呈椭圆形、白粒、角质,容重802g/l。经多年人工诱发鉴定和异地鉴定表明,除在生青后期在偏施氮肥或施肥过晚的情况下易感染叶枯病外,兼抗锈病、白粉病、根腐病、纹枯病,具有水平抗性。GS豫麦34号耐肥、耐湿、耐旱、耐瘠和抗倒、抗干热风。该品种全生育期224.8天,特适于中晚茬种植,是棉花、水稻、红薯、花生等中晚茬作物最佳配套品种。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75.5~802g/L,粗蛋白(干基)14.03%~16.62%,湿面筋32.1%~35.45%,沉降值45.9~55.5ml,形成时间7.O~10.5min,稳定时间7~13.9min,评价值65~85,面包体积700~840cm3,面包评分75.5~82.8。
GS豫麦34号在中高肥的条件下,产量可稳定在6000~7650kg/hm2。1995~1997年两年参加全国黄淮南片大区区试均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第一年平均产量7503kg/hm2,第二年平均产量7482kg/hm2,比对照增产5.22%,达显著水平。如果栽培条件和管理措施得当,产量可稳超7500kg/hm2。
培育者郑州市农林科研所
地区及技术重施底肥,一般施优质农家肥60000~80000kg/hm2、碳铵600~700kg/hm2、磷肥600~750kg/hm2、或用复合肥600~750kg/hm2。整地要求达到"早、深、净、细、实、平",并注意保埔。过早播种易形成冬前拔节,遭受冻害,适宜播期以日平均气温在12摄氏度~14摄氏度,地表5cm处地温在13摄氏度~15摄氏度时为宜,郑州地区以10月15日左右为最佳播期。播前要进行严格精选和晒种。在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区,用50%辛硫磷乳油50ml对水3~5kg拌麦种30~50kg,拌后堆闷3~4小时即可播种。适期播种基本苗要求225万~270万/hm2,一般播量控制在105kg/hm2,如播期过晚可增加播量。最好用精播楼播种,要求播匀。
田间管理:冬前看苗管理,确保壮苗越冬,旺苗要控,深中耕,不浇越冬水,不追肥;弱苗要促,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结合浇越冬水追尿素90~120kg/hm2,然后中耕,以保温保墒。该品种春季起身早,应尽早管理,要促弱控旺,提高分蘖成穗率。3月下旬4月上旬要浇好拔节孕穗水,5月上、中旬浇好灌浆水,并进行两次叶面施肥,用磷酸二氢钾2.25~3kg/hm2、尿素3.75~7.5kg/hm2对水喷施。该品种易生蚜虫,生育期内应注意防治,可用50%抗蚜威800~1000倍液120~150kg/hm2喷雾,或用40%氧化乐果800~1000倍液600ml喷雾防治。在蜡熟期及时收获,收获过早或过晚均影响产量。
该品种在黄淮地区各类生态条件下均可种植,目前河南省及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省部分县市均已大量引种,累计面积已逾80万公顷,特适于高水肥地区和间作套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