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类病毒性疾病及防治方法

浏览

(一)白斑杆状病毒病(WSSV病)

1. 病原: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病毒粒子位于鳃、肝胰腺膜和肠道等组织的细胞内。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首先停止吃食,行动迟钝,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很快死亡。典型的病虾在甲壳的内侧有白点,白点在头胸甲上特别清楚,肉眼可见,有的病虾白点不明显,头胸甲与其下方的组织分离。容易剥下。白点在显微镜下呈花朵状.外围较透明,花纹清楚,中部不透明。有时虾在光照下略呈微红。病虾血淋巴混浊,淋巴器官和肝胰脏肿大,鳃、皮下组织、胃、心脏等组织均发生病变。

3. 流行情况:对虾白斑症病毒病是从1992年开始在我国乃至东南亚对虾养殖地区普遍发生的、危害性极大的一种急性流行病。此病发生在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等对虾上。在我国大陆沿岸是1992年首先发生在福建省,在1993年很快蔓延到广东.以后迅速沿海岸向北发展,一直到辽宁省,几乎遍布全国各养虾地区。一般虾池发病后2~3d,最多不足一周时间可全池虾死亡。病虾小者体长2cm,大者7~8cm以上。

该病主要是水平传播,经口感染,即由病虾排除的粪便带有病毒.污染了水体或饵料再由健康的虾吞入后感染,或健康虾吞食了病、死的虾而受感染,这已被各种实验所证实。但也不能排除有垂直感染的可能性,因为从亲虾和虾苗上都可检出此种病毒,但还不能证实就是垂直感染,也可能是亲虾排出的粪便污染了水体后传给虾苗。

4. 诊断方法:

(1)外观症状无论是自然感染的对虾还是实验感染的对虾在头胸甲上都表现出白斑的症状。

(2)解剖濒死的对虾血淋巴不凝固,淋巴器官肥大,肝胰腺坏死。

(3)病理组织病虾的鳃、胃、淋巴器官、皮下组织等的细胞核肥大。

(4)电镜切片通过电镜在病虾的鳃、胃、淋巴器官、皮下组织等的细胞核内观察到病毒粒子。病毒粒子长微卵形,具囊膜。

(5)试剂盒

5.防治方法 对虾的病毒病至今都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1)虾池在养虾前的处理(即清池)养过虾的池塘。

(2)培养健康无病的虾苗 在亲虾和虾苗体内发现含该种病毒的比例很高,带有病毒的亲虾产出的卵及其培育的幼体也很可能被污染,因此必须选择健康不带该病毒的虾作为亲虾。选好的亲虾入池前用l00ppm福尔马林或l0ppm高锰酸钾海水溶液授洗3~5min,以杀灭体表携带的病原体。受精卵用含氯67%左右的漂粉精5ppm海水溶液浸洗5min;或用5ppm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浸洗30s。育苗用水应过滤和消毒。

(3)放养密度要合理 对虾的养殖密度应根据当地水源、海域环境、虾池的结构和设施、生产技术、管理经验、虾苗的规格、饲料的质和量等条件而定。

(4)合理用水、培好水色、保持优良水质 过去养虾大排大灌可获得高产,但从对虾白斑症病毒病流行以来,许多虾场反映换水越多死亡越严重.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养虾的反而可取得好成绩。应设蓄水池,蓄水池一级进水后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并沉淀3d。再注人第二级培肥水色,使池水呈淡黄色、黄绿色为好,透明度约为30~40cm,然后注入养虾池。这样一方面可防止进水时带人病原体,另一方面也可使虾池的环境不至于因大量进水突然改变过大,降低对虾的抗病力。在养虾场附近有虾病流行时,停止从海区向蓄水池注水,应将虾池中的水与蓄水池中的水循环使用。在虾池中使用增氧机是防病和增产的重要措施,可使虾池水溶氧增加,有机物质充分氧化,防止产生硫化氢,使有益的细菌大量增殖,加强池水的自净能力。

(5)饲料要质优量适 最好是投喂优质的人工饲料。投饵量应适当,应根据虾的摄食量及时调整;尽量减少残饵,防止严重污染池底。

(6)借鉴好的养殖模式:南方高位塘养殖;两合水养殖模式;混养模式。

(二)桃拉病毒病(TSV病)

1.病原:桃拉综合症病毒 (Taura syndrome virus, TSV )经多次冻融后仍具感染力。病毒及其包涵体(嗜酸性颗粒)位于鳃、肠等组织的细胞内。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红须、尾扇变红、体色茶红色、甲壳软易剥离、空胃、在水面上缓慢游动、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肝胰脏肿大、变白,部分虾腹部末端肌肉白浊,感染初期有时头胸甲有白斑。久病不愈病虾身体出现黑斑。一旦病虾恢复则对Taura 具抵抗力。

3.诊断方法:根据症状诊断;组织学方法诊断;确诊用电镜检查病毒粒子。

4.感染对象:凡纳对虾(南美白对虾)、蓝对虾(有一定抗性)等。

5.传播方式:纵向传播;横向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大部分虾池在进水换水后发病,用地下水、淡水养殖发病少。一般病程短,10日左右大部分对虾死亡,转为慢性后成活率也低于20%。

6.发病规律:气温剧变1~2天,特别是水温超过28℃易发病;发病对虾规格6~9cm(小规格虾发病少,大规格虾多转为慢性);发病虾池透明度在20cm以下,PH高于9.0,氨氮高于0.5mg/L。

7.预防措施:维持虾池水质平衡及稳定。(PH、氨氮、透明度)水体消毒。底质改良(微生态制剂及环境改良剂)。内服药物(免疫多糖、高稳Vc 、抗病毒中草药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