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高产规范养殖技术

浏览

草鱼以其肉质好和养殖性能优异而成为常规养殖品种中的佼佼者。然而,因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和养殖方法失当,以致草鱼的优良经济性状未能充分发挥。严格地讲,草鱼是一种偏重于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但我国养殖者视草鱼为典型草食性鱼类,采取投喂青饲料、早草、水草和农作物秸杆的方法喂养,虽然养殖成本较低,但这些植物性饲料粗纤维含量高,蛋白质和其它有效营养成份少,草鱼摄食后不能消化利用排泄于水中,一方面大量有机物分解发酵消耗氧气,恶化水质:另一方面草鱼正常生长所需营养得不到保障,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减弱。这种饲养方式是导致草鱼病害严重,成为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针对草鱼的营养生理特性,应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实现高产高效。 1,清塘培水。冬季排干池水,进行整池、清淤,并经一段时间曝晒、冰冻。放养前10天,注水深20cm,每亩用生石灰125kg消毒,以有效杀灭病菌、寄生虫及野杂鱼。消毒3天后注水深60—80cm,每亩施发酵的牛、猪、鸡粪250—400kg,培肥水质。 2,鱼种放养。主养草鱼的实践证明,有投喂优质饲料的养殖环境中,草鱼病害少,生长速度快,每亩投放尾重150—200克的草鱼种250尾可获得高产。这种放养不仅节约鱼种开支70%以上,而且避开了高温水体载鱼量过高易出现泛池死鱼的不利因素。鱼种放养前须经消毒处理,可选二氧化氯每5--10分钟20--40mg/L,食盐每 5--20分钟1%--3%,高锰酸钾每15--30分钟10 --20mg/L等药物浸泡消毒。放养比例按80:20放养模式投放鱼种,即主养草鱼占80%,配养鱼(鲢、鳙、鲤、鲫等)占20%。另外可配少量青虾等优质品种,以充分利用水域空间及残饵,不断提高立体养殖效益。 3,科学投饵。草鱼在自然水域主要取食水草,在池塘养殖中,采用科学配比的颗粒饲料,减少残饵对水质的污染,充分提高饵料的利用率。生产的草鱼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也是影响养殖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试验表明,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时,既能保证草鱼快速生长,又可降低饲料成本,养殖效益最佳。要坚持“四定”的投饵原则,通过观察天气,水体情况及鱼的吃食量,确定合理的投喂量。颗粒饲料要驯化投喂,草类应专设固定框架,食场附近每周消毒一次,及时捞除残渣余饵,以免污染水体。 4,水质调节。池塘水质控制是提高产量的一项关键技术环节。主要措施是:(1)施用生石灰,每20天一次,每次15kg/亩,可改善底质,提高PH值,消除有害物质。(2)施用微生物制剂,视水体透明度、水温等情况,每月一次,如 EM液、利生菌、光合细菌等,可有效改善水质状况,使水体中的有益菌占优势。使用微生物制剂15天内,不能使用杀虫剂。(3)合理使用增氧机,适时增加池中氧气,也可使用增氧剂,有利于促进鱼类生长,防止浮头,抑制厌氧菌繁衍,控制H2S、NH3--N等产生。高温季节水质易老化,应及时更换新水,一般每周换水1--2次,每次30--50cm,应注意对水源的消毒与过滤,以免有害生物及病菌侵入鱼体。 5,日常管理:鱼种放养后注水1--1.5m,以后随水温升高和鱼体增大逐步加深池水,高温季节保持最高水位。5—6月,每隔20天左右,于上午8--9时每亩用磷肥1.5--2.5kg化水全池泼洒1次,以促进池塘浮游生物的形成,注意石灰与磷肥要间隔15天使用。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掌握水质变化、鱼类摄食、活动及生长情况,及时清除残饵、污物;高温阶段合理利用增氧机增氧,加强鱼病预防,定期用强氯精0.3g/m3兑水全池泼洒,每月投喂1--2次敌百虫和食盐药饵。还可用生物制剂全池泼洒,采用菖蒲、辣蓼、大蒜、韭菜等中草药防治鱼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