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鲢仔高产三大关键技术

浏览

白鲢是滤食性鱼类,上层鱼,以水体中藻类和悬浮的有机质颗粒为食,要想白鲢养殖实现高产,主要从这点上去突破。有三大关键技术,仅供参考。

1、保持水体有一定肥度和良好藻相、菌相

想要实现白鲢养殖高产,必须保持水体有一定肥度和良好藻相、菌相。肥水可用有机肥加无机肥配合,有机肥可用猪粪鸡粪等,白鲢仔养殖不需要太多的有机肥,有机肥只是作为基肥肥水。白鲢养殖后期处于冬季,主要缺乏磷和碳,所以无机肥可用磷肥和碳肥,平衡水体营养,有利于培养出良好藻相,提高白鲢仔摄食消化率。另外,水体菌相跟藻相相辅相成,良好的菌相有利于培养出良好的藻相,个人建议用发酵乳酸菌来保持好菌相,成本低,性价比高。养殖户判断白鲢养殖水质的情况可根据水体透明度,藻类的镜检以及水体理化指标测定。一般,透明度保持在20-25公分为佳,超过25公分说明水体藻类丰度不够,水体中天然饵料藻类不足,透明度低于20公分,说明藻种可能是单一蓝藻,不利于白鲢仔的消化,需要控制。很多养殖白鲢仔的池塘有机质多,但水体藻类不一定多,甚至看起来偏瘦,很多人容易忽略。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体中的藻类情况时,如果绿藻和硅藻较多则较好,蓝藻不可太多。此外,各项水质理化指标如氨氮、亚硝酸盐、pH值等需合理,不明显超标,超标会造成中毒和缺氧,不利于白鲢仔的生长。

2、有充足的悬浮性小颗粒物

投喂白鲢仔粉料,保持水体有充足的悬浮性小颗粒物质,这主要需要人工补充如人工配合饲料或者黄粉。如对于白鲢仔精养模式来说,晴天保持一天在4%-5%的投喂率,一天两餐;阴天2%-3%投喂率,一天一餐;雨天不用喂。

3、确保放养密度合理,轮捕轮放

(1)很多养殖户放养白鲢苗种时认为密度越疏越快大,这种观点倒是没错,不过过低密度放养对池塘空间的利用率低,单位时间内池塘回报率低,总体产量和效益不高,因此放养密度有一定的讲究,一般精养塘建议放养顶塘量的20%左右为好,立体养殖塘放顶塘量的10%-15%。顶塘量指的是达到该存塘量鱼体生长会受到明显的抑制,并不是鱼塘的载鱼量,因此一般要在达到顶塘量或者达到之前分批次来卖鱼。如对于5000尾/斤的白鲢仔,顶塘量是150斤/亩左右,那么对于精养白鲢仔的池塘则放苗密度为30斤/亩,即放15万尾/亩比较合理。低密度放苗和合理密度放苗的养殖效益差异明显。

(2)轮捕轮放是保证白鲢高产的前提,尤其对于精养白鲢仔的鱼塘来说显得更为关键。一般10-11月,平均每隔15-20天卖一次鱼;12月-次年2月,平均每隔25-30天卖一次鱼,3月和4月初再卖两次鱼,每次卖鱼平均250斤/亩,整个冬季可以卖6-7次鱼。冬季白鲢仔模式中,如果将这些关键点都把握好的养殖户,其亩产可高达1500-1800斤,同时饵料系数一般低于0.8,相对单纯通过猪粪等来养殖白鲢仔,其产量提高明显,同时效益增加很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