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鱼类营养和应激出血病的常见原因

浏览

1、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B2的缺乏 经过试验证明,饲料中缺乏以上维生素,都会引起鱼类出血。维生素C缺乏,会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血管末梢在应激状态下,出现无破损性的皮肤出血;维生素K缺乏,会延长血液的凝固时间。一般正规大厂生产的饲料不会有维生素的缺乏,小厂因添加剂管理不善或其他原因,造成维生素失效,最后出现因维生素缺乏而导致出血现象。

2、喹乙醇、黄霉素的添加 喹乙醇作为抗菌促生长类药物,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能起到类似激素的作用。如大量或长期使用,会产生很强的副作用,如抗应激能力差,鱼体易受伤出血,不耐拉网,运输死亡率高,抗病能力下降。而且,喹乙醇具有累积毒性,如果幼鱼时喂了含喹乙醇的饲料,其副作用到成鱼阶段才能显现出来。国家已经禁止在水产饲料中添加喹乙醇。黄霉素也有明显的促生长效果,但也会出现抗应激能力下降的现象,尤其是和喹乙醇合用,其毒性会加强。

3、饲料氧化、霉变、酸败、变质 长期投喂氧化、霉变、酸败、变质的饲料,会直接损害鱼类的肝、胆、肾,造成鱼类体质下降,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下降,环境的改变极易引起鱼类应激性出血病。

4、水质恶化 当水中氨氮含量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止常排泄,蓄积于血液之中,使鱼的血液呈紫红色,鱼类血液的携氧能力大大下降,一方面直接损害了鱼类的肝脏,另一方面降低了鱼类的抗应激能力,直接导致应激性出血病。

5、拉网应激 复季水温较高、水质较差时,因拉网操作鱼受惊而剧烈运动,内分泌加强,耗氧增多;而拉网后水质更加恶化,水中溶氧严重不足而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主要是缺氧、细菌毒素等因素引起神经系统调符机能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管壁漏出血管所致。团头鲂抵抗力较差,而活动力较强,更容易出现应激反应。一般在拉网前加强水质调节,进行水体消毒,加量投喂维牛素C等,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在拉网、运输中鱼体表各种部位出血、肝肿大,有的甚至造成死亡。 主要控制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由于饲料不佳和水域环境恶化,常导致水产动物发生累积性慢性中毒反应,影响血液及肝、胆、肾、鳃等器官的正常功能,使机体抗应激能力和抗病力减弱。为了避免应激性出血病的发生,可在饲料配伍时,每吨配合饲料添加乳酸芽孢 50克,同时在拉网4~5小时前,全池泼洒三宝高稳维生素C150~ 200克/亩•米水体,拉网后全池再泼洒1次,并在拉网当天24:00至翌日1:00全池泼洒以过碳酸钠为主要成分的片状增氧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