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布局

浏览

指工业在地域上的动态分布或工业生产的地域组织,又称工业配置。研究工业布局的任务包括对工业生产地域分布的现状和历史变化的分析,对其未来的规划或预测,对工业建设进行具体的地域安排,或制定在不同地区发展工业生产的有关调整结构和分布的具体政策,等等。主要是研究工业生产建设与地域空间的联系。

工业布局还可按不同范畴分成若干不同层次。按工业本身的构成可分为:由多种工业部门和不同类型企业组成的工业总体布局;个别工业部门的布局;个别工业企业的布局。按地域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工业布局;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各有关地点之间的工业布局;在城市工业区、工业点内的企业布局。按布局的工作侧重面可分为:地域之间不同的工业发展水平和方向;不同地域内的工业结构和企业组合;工业布点和厂址选择。从研究全国各地区工业发展不同水平、方向和结构的总体布局,到研究个别工矿企业在具体地点的厂址选择,反映了工业布局研究从宏观到微观逐步落实的层次关系。

工业布局有其客观的规律性,不同的工业布局会产生不同的社会经济效果。在缺乏宏观计划指导的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企业家或集团选择建厂地理位置的决定性因素是各自追求的最大利润,因而往往使工业布局在总体上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有时从个别企业看效益显著,而从总体看效益甚差,甚至还会形成某种很不合理的格局。例如有些地区和城市工业十分密集和拥挤,环境恶化,公害严重;另一些地区和城市却出现工业衰退,就业困难,人口外流。为缓解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矛盾,迫使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补助、法律等手段对工业布局进行干预。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有计划地指导工业的合理布局。但也可能由于某些人主观臆断地作出工业布局的决策,造成布局工作的失误。由工业布局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一旦形成,将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改变,使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当前研究工业布局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西方的工业区位论研究已由微观向宏观、由静态向动态发展,但应用于工业布局还有较大局限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布局理论迄今仍多侧重于因素分析、原则探讨和地域工业组合的综合论证,缺乏深入的机制研究。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比较复杂,按其基本属性可大致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

(1)自然因素。自然资源是发展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矿产、土地、水、热、生物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开发利用条件均对工业布局有明显影响。现在一些大城市地区的土地已成为工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限制因素,水源则已成为影响某些地区和某些耗水量大的工业部门布局的决定性因素。为加工工业提供初级原料和能源的采矿业、水电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等第一类产业部门的发展和布局,更是对自然资源有直接依赖关系。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第一产业以及大量耗用原料和能源的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益。

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已成为工业布局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重要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严禁设置工业;某些污染性企业的布局要考虑环境的容量,使“三废”排放与周围环境的自净能力相适应;有些工业,如电子、手表等企业,则要求有更好的环境。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分布、劳动技能和人民的消费需求,对工业布局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在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裕地区需要多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以增加劳动就业机会。在重工业集中地区适当发展轻工业,有助于妇女劳动力的合理利用。有些地区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工艺和科学技术水平,则适于发展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在某些人口稀疏地区开发自然资源,则需要为当地人口的机械增长大力创造物质条件。不同地区城乡人口的比重和分布密度,以及每人平均收入高低和消费习惯差异的变化,是测算消费市场需求和进行消费品工业生产合理布局的重要依据。对于需要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工业企业,其布局有可能首先考虑劳动力供给状况和工资相对水平高低的因素。

各地区已有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城镇公用事业等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继续影响工业的发展和布局。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或城市,一般具有资金充裕、技术力量雄厚、协作方便、市场信息灵通、基础设施较完善等有利条件,对工业的进一步集聚有较大的吸引力。交通运输同工业布局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在产品销售成本中运费占较大比重,或对其原料和成品运输有特殊要求的工业部门,布局更需要充分考虑交通运输这一重要因素。

生产技术的进步会相应地改变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程度,从而引起工业地域分布的变化。地质勘探及矿物采选加工等技术的进步,可以扩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人类克服不利自然因素的能力,削弱工业布局对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能源和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在地域空间的广泛分布创造条件。生产工艺流程的变革,原料、燃料和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企业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和在一定地域内的工业组合(见工业地域组合)。

此外,经济管理体制和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要与技术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还要考虑国家的价格、税收等经济政策和决策者的行为心理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影响工业布褐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都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程度上综合地起作用,而这种作用和影响主要集中反映在工业布局的经济效益上。计算经济效益需要分析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如单位基建投资、劳动生产率、原材料和燃料动力供应成本、各项运输费用、环境保护费用、产品销售成本和利润等,在各地不同条件下有很大差别。衡量工业布局的经济效益,不是看单个工业企业的效益,而是看国民经济的总效益,即在以同质同量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使工业生产的地域组织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劳动消耗。评价工业布局方案的合理与否,除衡量经济效益外,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工业布局着重处理的关系

着重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1)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作用与建设新工业基地的关系。实质上涉及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建设新工业基地有利于开发利用新区的丰富资源,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为工业长远发展提供储备。但是在新区建设工业,往往要比在老基地扩建、改建成倍地增加投资,建设周期也长,如果把过多的财力物力集中于新工业基地的建设,势必削弱和限制老基地作用的发挥,放慢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进行挖潜改造和必要的配套建设,可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在不同发展阶段,各地区的工业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充分发挥老基地作用的同时,只能有重点地建设新基地。新基地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后,也就同样可以发挥老基地的作用,从而推动更多的新基地的建立。通过各个地区有重点的不平衡的发展,逐步达到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相对平衡。

(2)地区间专业化分工与区内综合发展的关系。由于各个地区的资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在不同地区生产同类工业产品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经济效益。因此各地区发展工业生产,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在各地区之间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进行必要的区际产品交换,有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但在强调地区专业分工时,也要适当发展区内的服务性和辅助性工业。地区的专业分工与区内的综合发展相结合,把区际产品交换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劳动的地域分工。

(3)工业布点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工业在地点分布上的集中倾向,原因在于现代化大型高效设备的采用,使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生产协作联系的多样化,要求关系密切的企业在地点分布上尽可能靠近;此外,各类工业企业在一定地点的集聚,还有利于统一建设和共同使用各种厂外公用工程和服务设施。但是,如果工业过度集中,会使工业生产远离原料和能源产地,并有可能形成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出现城市人口密度过大、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水源不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等一系列不易解决的矛盾,也不符合国防安全的要求。工业布点的适当分散,可避免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各种弊病。

(4)厂址选择和企业布置中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厂址选择和企业布置大多首先从如何有利生产考虑。但是,工厂建起来后会引起职工和城镇人口的增长,而企业“三废”的排放有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具体确定厂址位置时要考虑方便职工及居民的生活和有效地保护环境,结合城市规划,使厂区和生活区的各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的总体布置相互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