缨翅目

浏览

有翅亚纲的1目。小型,狭长,锉吸式口器,翅膜质狭长具长缨的昆虫。本目昆虫通称蓟马。世界已知4500余种,分隶于2亚目8科。中国已知100余种,分隶于2亚目4科。

形态

体细长,略扁。体长0.5~14毫米。黄、褐至黑色,光滑或有皱纹、网纹、鬃和小毛。口器圆锥形,下位,稍向后倾斜,有左右不对称的上唇、上颚与下颚,左上颚针状,右上颚退化,下颚一部分针状(图1,图2),适合于锉破植物或小昆虫的表皮而吸吮其汁液,所以称锉吸式口器。有翅型具复眼和单眼,无翅型缺单眼。触角1对,4~9节。节上有刚毛及若干感觉器。翅2对,狭长,边缘有长的缨毛故称缨翅。翅脉极少,至多有2条纵脉。静息时翅平置于体上。雌、雄虫都有长翅型,短翅型或无翅型。足细长或明显变粗,光滑或有微刺。足的跗节1~2节,末端的爪退化,具泡状的中垫。泡状中垫由肌肉收缩和血压控制,能牢牢粘住植物的花、叶或其他部位。因此,缨翅目又称泡脚目。腹部可见10~11节,有些种类雄虫末端钝圆,雌虫末端圆锥形。有一产卵器,位于第8~10腹节下,由4个锯状的瓣组成,可把植物的嫩组织锯破,产卵其中。这类蓟马在分类上叫锯尾亚目。另一类雌、雄虫的腹部末端圆管形(即产卵器)。其上有毛轮,具支持作用。静止时可以支撑着翅。这类蓟马在分类上叫管尾亚目。在雌虫的第9或10腹节有生殖孔,只能在植物体表面产卵。

图1 图2

锯尾亚目的卵肾脏形,单个产于植物组织中,有卵的地方表面略有隆起。管尾亚目的卵长卵圆形,单个或成堆产于植物体表面或缝隙中或树皮下。若虫与成虫形状相似,但触角节数较少,不如成虫活泼,通常白色、黄色或红色。

习性

缨翅目昆虫大都为两性生殖,亦有以孤雌生殖为主者,即未受精卵可以发育为雌虫。另一些种类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并存,即未受精卵发育为雄虫,受精卵发育为雌虫。有些种类孤雌生殖既产雌又产雄。少数种可卵胎生。雌虫寿命通常比雄虫长,世代常相重叠。每年发生的世代因种类和地区而异。除少数种可扩散到北极地区外,大多数种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一般每年发生5~7代。

大多数种类为植食性,在嫩叶上、花中、叶鞘里以及虫瘿中生活。另一些种类生活于活树或死树的树皮中,特别是在潮湿腐烂的木头和枯枝落叶中,取食真菌孢子和菌丝。生活史较简单。 每一雌虫产卵量为20~300粒,卵期2~20天。 两个亚目的若虫都有两个活动的没有翅芽的龄期。锯尾亚目若虫有两个不食少动的有翅芽的龄期,即经过4龄变为成虫,第3龄相当于前蛹期,第4龄相当于蛹期。管尾亚目的若虫有1个无翅芽和2个有翅芽的不食少动的龄期,即经过5龄才变为成虫,比锯尾亚目增多一个预蛹期。 不少锯尾亚目的第1龄若虫生活在植物组织中,到第2龄才转移到植物体表面生活。蛹可以在植物体表面或在隐蔽的地方,有的种类进入土壤做茧化蛹。从卵到成虫的历期因环境条件而异,一般需 10~15天。许多种可由风力携带随大气环流和暴风作远途迁移。

部分蓟马种类靠吸食其他小动物的体液生活。主要捕食螨类、其他蓟马类、蚧类、粉虱类、啮虫类以及其他昆虫的卵;也偶然捕食蚜虫类、叶蝉类和网蝽类昆虫。

蓟马绝大多数为植食性,有些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如烟蓟马(即棉蓟马)、稻蓟马和禾蓟马等。

分类

目前多采用普利斯纳(Priesner;1957,1960)的系统。这个系统分为2亚目,4总科5科。即在锯尾亚目(Terebrantia)中有纹蓟马总科(Aeolothripoidea)的纹蓟马科 (Acolothripidae);大腿蓟马总科 (Merothri-poidea)的大腿蓟马科(Merothrpidae);蓟马总科(Thri-poidea)的异蓟马科(Heterothripidae)和蓟马科(Thri-pidae);在管尾亚目 (Tubulifera) 中有管蓟马总科(Phlaeothripoidea),仅包括管蓟马科 (Phlacothri-pidae)。孟德(Mound,1980)等的系统分为2亚目8科。即锯尾亚目包括 7个科:纹蓟马科;膜蓟马科 (Uzeloth-ripidae);大腿蓟马科;异蓟马科,断域蓟马科(Fauri-ellidae);宽锥蓟马科(Adiheteripidae);蓟马科。管尾亚目仅包括管蓟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