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新星

浏览

一类爆发规模较小、频次较高的爆发变星。矮新星在许多方面同新星和再发新星类似。矮新星准周期地爆发,光度陡然增亮,又慢慢变暗。不过光度变幅较小,一般不超过6个星等。爆发平均周期较短,约10~200天不等。有两类矮新星:一类称双子座U型星或天鹅座SS型星,目前已发现250个以上;另一类称为鹿豹座Z型星,已发现30个以上,它们的变幅比双子座U型星小,平均2~3个星等,周期更短(10~20天左右)。统计研究表明,矮新星的平均变幅ΔmV和平均爆发周期P之间存在如下关系:ΔmV=0.4+1.85lgPP以天计)。这一关系也适合于再发新星,历史上曾用它预报了北冕座T星的再发。许多矮新星也是双星,是由一颗黄矮星或红矮星和一颗白矮星或蓝亚矮星组成的密近双星系统,轨道周期约几小时。冷星充满临界等位面,通过内拉格朗日点将物质抛向热矮星,形成吸积盘热斑。对双子座U的观测表明,爆发时随着亮度的增加,由食引起的变光深度越来越浅,食的开始时间越来越早,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光度极小时(正常阶段),矮新星光谱是连续谱加上强而宽的H、He和CaⅡ的发射带,并有氢的连续发射。光度极大时,强发射带消失,基本上是早型(B、A型)的纯连续谱,色温度比光度极小时明显增高。根据综合光谱和光度资料,可以认为矮新星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冷星的变热,而冷星体积的变大和热星吸积盘的变亮则是次要原因。这同新星的爆发是由于壳层抛射,因而有效光球面积增大致使光度突增是不一样的。至于冷星表面温度突然增高,很可能是因为它的物质抛射率突然增加,外层大气很快脱离冷星而露出了温度较高的内层所造成的。有人认为矮新星是大熊座W型密近双星演化的产物,但对此争议很大。特短周期矮新星的引力波问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