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痂病菌类

引起植物表层组织局部突起坏死而形成干痂的菌类。疮痂病一般发生在果实、块茎、鳞茎、种荚、枝梢、种粒以及叶片上,患病器官表面粗糙,色泽失常,品质低劣,严重时不能食用或加工。

引致疮痂病的病原菌大部分是真菌,极少数是细菌或放线菌。主要的疮痂病菌有:

(1)柑橘疮痂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在柑橘产区危害严重。其有性阶段属于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在中国尚未发现。病菌初次侵染来自带菌苗木、接穗和种子,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组织或芽鳞片上越冬。当春暖潮湿的季节到来时,病组织上产生的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经表皮或伤口侵染嫩枝、新梢、花和幼果,数天后形成病斑并再继续产生孢子,开始2次及多次重复侵染,直到入秋又以菌丝在病组织内越冬。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与寄主的品种、树龄、组织的老嫩以及气候栽培管理水平有关。此外,这个属的另一个种引起葡萄黑痘病。其他如甘薯、蓖麻、玫瑰和扁豆等也是该菌的寄主;

(2)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菌──生痂链霉菌:属放线菌。是土壤中的兼性寄生菌。病菌的初次侵染来自带菌种薯,土壤和牲畜的粪肥也可以传播。其纤细的菌丝可以断裂成孢子,孢子萌发后能从皮孔、气孔、伤口侵入薯块,在寄主体内发育成菌丝,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扩展,刺激细胞分裂,形成疮痂,从而降低品质。除马铃薯外,其他如甜菜、萝卜等也是它的寄主。中国只在局部地区有此病发生,被列为进出口检疫对象;

(3)马铃薯粉痂病菌:是细胞内专性寄生菌,属粘菌门根肿菌纲的根肿菌目,1841年即在德国被发现,中国还无正式报道。病薯上形成易散落的粉痂,其中包含有病菌的休眠孢子囊,在土中或薯块上越冬,成为次年初次侵染的来源。土壤低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一般不成灾。处理种薯、轮栽、抗病育种,是防治的主要途径;

(4)苹果和梨的黑星病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腔菌纲黑星病菌属中的两个不同的种。侵染致病主要是其无性阶段。病菌兼性腐生,田间初次侵染来自病梢及冬芽上越冬的菌丝或分生孢子。落叶上残存的分生孢子或其中形成的子囊孢子,也可以成为初次侵染的来源。孢子经风雨传播,可引起多次再侵染,造成果树早期落叶和果实品质低劣。这两种病菌均可在果实和嫩梢上引起局部疮痂,果实上还常因镰刀菌等的混合侵染而引起烂果。中国以梨黑星病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主要采取药剂保护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害。苹果黑星病发生虽不普遍,但已被列为检疫对象。

参考书目
  1. 浙江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出版社,北京,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