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磁层

在行星周围,被太阳风等离子体包围,受星体磁场控制的空间区域。行星磁层的形成和结构形态,主要决定于太阳风和行星磁场的分布。

行星磁层基本上可分为3种类型。

(1)固有磁场的慢旋转磁层 有些行星本身具有较强的磁场,这一磁场的磁压,足以在离行星相当远的距离处与太阳风的动压相平衡,形成磁层顶。同时,这些行星的旋转速度很慢,旋转对于磁层结构的影响可以忽略。地球磁层就属于这种类型。

(2)固有磁场的快旋转磁层 有的行星本身具有较强的磁场,而这些行星的旋转速度较快,旋转对于磁层结构有显著的影响。木星磁层就是这种类型。

(3)感应磁层 有的行星本身没有磁场或者磁场很弱,它的磁场主要是依靠行星周围的等离子体与太阳风相互作用产生的。金星磁层可能属于这种类型。

1960年以来,先后发射了各种行星探测器,对水星磁层、金星磁层、火星磁层、木星磁层和土星磁层进行了直接探测。关于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磁层,目前还缺少直接探测资料。

木星磁层

有明显的磁层顶和弓激波。在向阳面磁层顶的平均位置大约是 60RJ(木星半径RJ=71398公里)。弓激波的平均位置大约为 80RJ。木星磁层的结构如图1。随着太阳风条件的不同,磁层顶位置有较大的变化,比地球磁层顶位置的变化大得多。

图1 木星磁场

在磁层内主要有两个不同的磁场区域,即内磁层区、磁尾电流片区。

(1)内磁层区 从木星表面到10RJ的空间范围,在此区域内,磁场的分布可近似地用偶极场来表示,偶极矩MJ≈1.5×1030高斯·厘米3,赤道面磁场为4.1高斯,比地球大10倍多一点,磁场的极性与地球相反,在磁赤道面上,磁场的方向是向南。偶极轴和旋转轴之间的夹角约为11°,偶极子离开木星中心约0.11RJ(纬度16°,经度 176°)。木星表面,在南北半球各有一个高磁场区,磁场强度分别为14.4高斯和10.8高斯。另外,还有一个低磁场区称为磁异常区,其中心大约位于北半球,经度为230°左右。木星表面磁异常区的存在,对于木星磁层中许多现象(如十米波辐射、极光、场向电流和粒子分布的径向不对称性等)有明显的影响。

在木卫一通量管(连接木星和木卫一的电离层的磁力线构成的磁力线管)中,存在着较强的电流。总电流强度约为106安培。由于这一电流的影响,在此区内磁场有较大的扰动,扰动值约为±50纳特。

(2)磁尾和电流片区 木星磁层有一个向外拉长的磁尾。径向距离超过10RJ以后,磁场分布逐渐偏离偶极场,而且有较大的起伏,因为超过某一径向距离后,在赤道区附近存在着一个薄的等离子体片,此等离子体片产生的电流,对外部磁层的磁场影响很大。此电流系统集中在磁赤道附近,厚度大约为2RJ,称为电流片。在电流片的中间,磁场最弱,约为1纳特。在电流片的两边,磁场方向相反:在磁赤道以南,磁场方向指向木星,以北是离开木星。在离木星较近的区域,电流片与偶极赤道平行,但当超过某一距离(大约40RJ)后,开始偏离偶极赤道,逐渐与旋转赤道平行。

木星的粒子环境

木星磁层粒子主要来源于木星电离层及其卫星,这与地球磁层粒子来源不同。粒子成分主要有质子、氧、钠和硫等离子。木星的粒子环境按粒子能量可分为:低能等离子体环境、热等离子体环境和辐射带粒子。

(1)低能等离子体环境 指粒子能量从 100电子伏到几千电子伏的等离子体环境。木星磁层中存在着几个显著不同的等离子体区域,即等离子体层、槽区、环电流区和等离子体片区。

等离子体层约在 2.8~6RJ的空间范围。在此层内质子的数密度较高,约为50~100厘米-3。这些质子的特征能量约为100电子伏。等离子体层有明显的边界,在等离子体层顶外,密度显著降低。木卫一通量管正好是位于等离子体层的外边界,对等离子体层有很大的调制作用。木卫一通量管是木星磁层中的一个重要区域,可以看作木星磁层中的粒子来源区和加速区。木卫一通量管中的电流,在木星电离层和木卫一之间形成一个闭合电离体系,由于电流不稳定性,可以激发等离子体湍流,结果使木卫一通量管中的粒子加速。木卫一表面不断溅射出各种成分的离子(如钠、硫等),这些离子被加速后,通过对流和扩散的形式,传输到磁层的其他区域。另外,木卫一通量管也是木星产生无线电辐射的区域,强的木星十米波辐射就发生在这一区域中。

槽区的空间范围约为6~8RJ,在此区域内质子的数密度显然降低,约为1~10厘米-3

环电流区约在8~15RJ的空间范围,木卫二通量管正好是在这一区域中,质子数密度是10~15厘米-3

等离子体片区是木星外部磁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范围约从15RJ一直伸延到几百RJ,厚度约为2RJ。在20RJ处质子的数密度约为1厘米-3,能量大约是 1千电子伏的量级。数密度随径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数密度有 5小时和10小时的周期变化。大约在40RJ以内,等离子体片与偶极赤道平行;但超过大约40RJ的外部区域,等离子体片逐渐变得弯曲,与旋转赤道相平行。大约在小于20RJ以内的区域,等离子体是以同样的速度随木星旋转;但在大于20RJ左右以外的区域,等离子体的旋转角速度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等离子体的离子成分主要是氢、氧和硫。这些离子主要来源于木星电离层和木卫一。

(2)热等离子体环境 指电子能量大于20千电子伏,离子能量大于28千电子伏的等离子体环境。大约在30RJ以外的区域,热等离子体的密度是10-1~10-6厘米-3,能量密度大约10-15~10-20焦耳/厘米3,整个区域表现为高β(热能与磁能之比)的等离子体。在向阳面一侧,从30RJ到磁层顶附近,等离子体是沿着木星的旋转方向流动。在背阳面一侧从30RJ(地方时3时左右)直到140~160RJ也是向着旋转方向流动。在150RJ以外的区域,等离子体变成“磁层风”离开木星向外流动,方向是太阳与木星联线偏西20°,速度大约是从300公里/秒到大于1000公里/秒,温度约为3×108K。

离子成分中,氧和硫与氦的比率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大单调地增大,同时碳与氦的比率保持不变,钠与氧的比率大约为0.05。氢和氦的比率在磁层顶外是20左右,但在磁层内是300左右。

(3)辐射带粒子 大于30兆电子伏的质子的最大通量约6×106厘米-2·秒-1,位于 L≈3.4处(L表示磁壳参量,以木星半径作单位)。大于3兆电子伏的电子,最大通量约2.5×108厘米-2·秒-1,位于L≈6处。木星的十厘米波辐射,是这些高能电子同步辐射的结果,电子通过同步辐射散失能量并改变投掷角的分布。通过投掷角的散射过程,辐射带粒子不断被靠近木星的卫星所吸收。

木星磁层是相对论电子的发射源。在离木星 1天文单位距离处观测到能量范围为 3~30兆电子伏的高能电子暴,其持续时间约2~3天,并且有10小时的周期,这种周期变化与木星外磁层观测到的周期变化相一致,表明这些高能电子是从木星磁层传播到行星际空间的。

木星的无线电辐射和等离子体波

木星磁层发射波长范围很宽的无线电波,包括厘米波,十厘米波,十米波和千米波。一般认为无线电波的辐射与木星磁层有关。

在5~200厘米的波长范围内,波辐射谱是平的,通量密度大约是(6.7±1.0)×10-26瓦/(米2·赫)。绝大部分的十厘米波辐射是线偏振的,有时还表现出小的圆偏振度。十米波辐射功率很大,是突发性的;在30米以上的波辐射较弱但可以是连续发射。行星探测器“旅行者”上进行的行星射电天文学观测,发现了地面设备观测不到的木星千米波辐射,这种辐射通常持续约 1小时,频带宽度有几百千赫。

对木星磁层内外的等离子体波探测表明,在弓激波以外存在着低频无线电波、离子声波。在木卫一等离子环中测量到了高频的静电波,强的哨声型湍流和与闪电有关的哨声。在外部磁层测量到了被捕获的无线电波还观测到了上混杂波。

土星磁层

1979年9月1日,“先驱者”11号飞船接近土星,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土星进行直接探测。“先驱者”11号对土星的大气结构、电离层、磁层、重力场等进行较全面的探测,并发现了新的卫星和新的土星环。1980年11月“旅行者”2号又与土星相遇,又发现了新的卫星,并对土星环的结构进行了较细的观测。土星环对土星的磁层结构有显著的影响。

磁场分布和磁层的外形

土星磁场的极性与木星相同,与地球相反,偶极矩为2.2×1029高斯·厘米3。偶极轴和土星旋转轴之间的夹角很小,仅1°左右,这与地球和木星有很大的不同。在内部磁层,磁场的分布接近偶极场。在外部磁层,磁场分布与偶极场有系统的偏离,这是因为在向阳面磁层受到太阳风的压缩,在磁尾受到电流片的扰动所引起的。

图2

土星磁层的外形与木星和地球相似,有明显的弓激波和磁层顶(如图2)。在向阳面,弓激波离土星的位置约在20~24RS(土星半径 RS=60000公里)的范围,磁层顶位置大约在17RS处。在黎明一边,弓激波位置大约在49~102RS的范围,磁层顶位置大约在30~39.81RS范围。由于太阳风条件的变化,弓激波和磁层顶的位置是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化着。

土星的粒子环境

根据粒子的特性可分为 4个区域,即外磁层区、槽区、内磁层区和环区。

(1)外磁层区 约从 7.5RS一直到磁层顶的区域。在此区域存在着含有O+或OH+的等离子体,这些低能离子来自土星环,而不是从太阳风穿入磁层的。在RS以内发现低能的捕获带电粒子,向内延伸到大约7.5RS。外磁层的主要特征,是捕获粒子的通量和投掷角随时间变化很大。在8RS之外粒子分布混乱,磁场的极性变化较快,这是磁尾电流发展的结果。

(2)槽区 约在7.5~4RS的空间范围。槽区的特征是粒子通量显著减少,质子只有外磁层的百分之几,低能电子只有外磁层的千分之一。减少的原因是卫星的吸收和驱赶效应,因在这一区域内有3颗卫星。

(3)内磁层区 约从4RS直至A环外边界。在4RS以内粒子的通量和能量都增加很快,能谱复杂且变硬,内磁层区的粒子能量大于35兆电子伏的质子最大强度为3×104厘米-2·秒-1,能量大于3.4兆电子伏的电子最大通量是3×106厘米-2·秒-1。在此区内,粒子通量的明显吸收特性与土卫一有关。利用这种吸收特性可以发现新的卫星,并且可以确定在此区内捕获粒子的扩散系数和加速过程。

(4)环区 约在小于2.3RS的空间范围内。环区的主要特性,是带电粒子几乎完全被环所吸收。在ABC环附近,连续地观测到低通量的高能电子。

金星磁层

金星磁场

金星磁场是它本身固有的还是由于太阳风与电离层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直引起人们的兴趣。开始,由行星探测器探测到的磁场估算,金星的磁偶极矩约为H22高斯·厘米3~6.5×1022高斯·厘米3之间。金星表面磁场约为18~29纳特。但后来的磁场探测结果表明,金星磁偶极矩最大值约是(4.3±2.0)×1021高斯·厘米3,比以前的估计约低一个数量级。从这些探测结果来看,一般认为金星的固有磁场很弱,主要是太阳风与电离层相互作用引起的感应磁场。

金星磁层结构的特点

由于金星没有固有磁场,或者只有很弱的磁场,太阳风可以直接与电离层相互作用。因此,金星没有象地球、木星和土星那样的完整的磁层结构。

探测结果表明,金星有明显的弓激波。弓激波在向阳面对日点的平均位置大约是 1.27RV(金星半径RV约为6050公里),在侧面的平均位置大约是2.44RV。在向阳面,磁层顶和电离层顶几乎重合在一起,在背阳面,两者明显地分开。金星磁层也有向背阳面拉长的磁尾。在离金星2~5RV的远磁尾区,存在着与地球相似的等离子体片和中性片,但磁力线的方向与地球相反:黄道面以北,磁力线离开金星;黄道面以南,磁力线指向金星。

在这里,伴随着等离子体能量的增加,观测到磁场强度周期性地减小。这一现象表明,金星磁层中可能也发生磁层亚暴

金星磁层结构的特点,是电离层为磁层的重要部分。靠近金星的探测结果表明,金星有成分丰富的电离层,在向阳面离子成分是O+、O娚、CO娚、C+、H+、CO+、NO+、N+、He+、O劶、O+ +和H娚,在200公里以下主要是O+,但在黎明以前的区域主要是H+。在背阳面,在相同的条件下基本上与向阳面相同。氧离子O+的最大密度约为105厘米-3

电离层的外边界称为电离层顶。电离层顶的高度在向阳面对日点处的高度平均约 350公里,在黄昏一边约700公里,在早晨一边约1000公里。

水星磁层

图3

水星磁层和地球磁层十分相似。水星磁层结构如图3。根据测量的磁场得出的磁偶极矩为2.4×1022~5×1022高斯·厘米3,水星表面赤道磁场强度为220纳特。在向阳面,磁层顶和弓激波的位置大约分别为1.4±0.2和1.9±0.2个水星半径。

在水星磁层中观测到通量很强的电子和质子,能量为几十万电子伏,表明在水星磁层中存在着强的加速过程,但到底是什么加速机制,还不清楚。

火星磁层

火星的磁偶极矩大约是2.4×1022高斯·厘米3。火星表面磁赤道的磁场强度约为60纳特,弓激波位置变化较大,约为1.36~1.74个火星半径。火星磁场是它本身所固有的,还是由于太阳风与电离层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还不能完全肯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测来证实。

参考书目
  1. C.F.Kennel,L.J.Lanzerotti and E.N.Parker,SolarSystem Plasma Physics,Vol.Ⅱ,North-Holland Publ.Co.,Amsterdam,1979.
  2. A.J.Dessler, Physics of the Jovian Magnetos-phere,Cambridge Univ.Press,Cambridge,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