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成土

低平或低洼地区受地下水或地表积水浸润,具有明显生物积累及潜育化特征的土壤。包括兼受地表积水和地下水浸润的土壤,如沼泽土、泥炭土;只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壤,如草甸土、潮土(可称半水成土);以及受灌溉水或有地下水共同影响所形成的人工水成土──水稻土。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对有明显有机质积累的水成土,称为有机土或沼泽土,对没有明显有机质积累的土壤,美国按土壤形成环境的水热状况、主要诊断层及属性,分别列入相应土纲内受潮湿影响的亚纲中。

沼泽土

沼泽植被和地表积水、地下水浸润共同作用发育而成。中国以东北平原和川西北高原的松潘草地较为集中。多见于低平原、沟谷盆地、湖滨地区等低洼区。母质多为河湖相沉积物,质地粘重,托水、滞水能力强,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有机质和矿物质均处于嫌气条件下,使表层有机质大量积累,形成较厚的有机质层或泥炭层。心土部位因氧化铁、锰的还原作用,形成灰或蓝灰色的潜育层。

草甸土

草甸植被和地下水直接浸润共同作用发育而成。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河流的泛滥地、冲积平原三角洲及滨湖、滨海低平地区。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面积较大。草甸土随地下潜水位季节性升降,土体中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部分次生的铁锰氧化物及可溶性盐,也随之迁移和聚集。除腐殖质层外,心土部位出现锈色斑纹层或铁锰结核等特征,或地表出现积盐层。

水稻土

由一些地带性土壤及非地带性土壤中的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经过水耕熟化培育而成。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一带。在形成过程中以还原淋溶和氧化淀积为主导过程,由此引起土体中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复盐基和盐基的淋溶以及粘粒、铁锰等元素的聚积和淋失,使剖面发生明显分异,改变了原来土壤的剖面特性,形成由耕作层、犁底层及渗育层等组成的特有剖面形态,及其相应的属性。按其受水分作用的强弱划分为淹育、潴育和潜育水稻土。

水成土随着土壤侵蚀基准面的上升和下降,沼泽和草甸化成土过程可相互演替,或向盐渍土和地带性土壤方向发展,形成一系列过渡性土壤类型。水成土壤性质主要受水文或水文地质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分布范围广,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地带性烙印,如:高原及温带地区沼泽土中的泥炭层可厚达3~6米,有机质含量在60%以上;热带、亚热带地区则很少见泥炭层,有机质含量也低。热带及亚热带湿润地区的水成土常呈酸性反应,无盐渍化;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则相反。

水成土富含有机质和矿质养分,自然肥力较高,垦殖条件及其生产能力因土而异。沼泽土水分过多,通气不良,土壤养分有效性低,主要采取排水、改良土壤冷湿性能、伏耕、培肥等措施,可种植水稻或辟为天然牧场。草甸土水肥条件好,是优先垦殖对象,但部分草甸土仍受洪泛、干旱及盐碱危害,对不同性质的草甸土应注意采取防洪、排涝、施肥、防盐渍化等改良措施。水稻土是产粮的基本农田,完善排灌渠系、实行水旱轮作和合理用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