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成因

地震成因问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比较重要的地震成因假说有: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成因说和相变成因说。其中以断层成因说最为人所重视。

断层成因说

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当积累的能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者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出很大的能量,其中一小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形成地震。关于地震成因的这种认识,是里德(H.F. Reid)研究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后提出来的(见世界著名大地震)。旧金山地震发生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的边界──圣安德烈斯断层上。震前断层西侧以缓慢速度向北运动,地震时断层西盘急速地向北滑动。旧金山以南大约400公里断层平均滑动距离为3.6米。而且,地震前后位移变化大的区域仅限于离断层30公里以内的两侧地区。据此,里德提出了地震成因的弹性回跳学说。弹性回跳学说的示意图中竖线代表板块边界的断层。

图

假定最初岩石是没有变形的(图a)。随着板块的连续运动,断层两侧岩石发生了变形(图b)。一旦发生地震后,两侧岩石又分别跳回到未变形时的状态(图c)。这种弹性回跳学说形象地说明了断层运动造成地震的过程。

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层(圈)板块边缘的断层上,各板块间相对运动是造成大地震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不少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叫做板内地震。由于陆地人口稠密,板内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往往十分巨大。1556年中国陕西关中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见中国著名大地震)均属于板内地震。板内地震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岩浆冲击说

这一假说在火山地区比较受到重视, 因为那些地区的岩浆活动相当普遍。火山地震就是岩浆冲击的结果。火山地震一般不大,涉及区域也不广。中国除台湾省外,大陆上绝大部分地震都与火山无关。

相变成因说

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产生地震。自从板块大地构造学说提出后,地震的相变成因说已失去重要的依据。

地震成因的研究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断层成因说出发,更深入地研究地震发生时地球介质的运动方式和原理,统称震源机制研究;二是着重于研究地震发生前,局部地区应力-应变的发展过程(孕震过程),统称震源物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