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猿

中国更新世早、中期和印度中上新世的巨大的高等灵长类(化石)。荷兰人孔尼华在从香港中药铺购得的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中发现了一枚巨大的高等灵长类下臼齿,于 1935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订名为步氏巨猿 (Gi-gantopithecus blacki )。当时,他推测这种化石可能来自华南的洞穴或裂隙堆积。直到1956年初,中国学者在广西进行洞穴调查和发掘时,在大新县一个山洞中发现了巨猿牙齿化石,此后,陆续在广西柳城、武鸣、巴马和湖北建始县也发现了巨猿化石。其中以柳城楞寨山硝岩洞(或称“巨猿洞”)中发现的化石最为丰富,计有 3个巨猿下颌骨和 1000 多个巨猿牙齿以及大量的伴生哺乳动物化石。以上 5个巨猿地点的化石所代表的时代为更新世早期到中期,距今约20~200万年。中国以外仅有1967年在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发现一个巨猿下颌骨,订名为毕拉斯普巨猿 (Gigantopithecus bilaspurensis),其地质时代为中上新世,距今500~900万年。

巨猿是高等化石灵长类中相当重要的种类。它们不仅是已发现的现生和化石灵长类中最硕大的一类,而且它们的形态特征介于猿类和人类之间。在下颌骨和牙齿的大小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下颌体前下方有“猿板”;下颌体的厚度和高度均以下颌联合处为最大;下犬齿与下第一前臼齿之间有“齿隙”等特征方面较接近于猿类。而在门齿较小;前臼齿和臼齿齿冠很高,齿尖呈“块状”;下第一前臼齿呈“双尖型”等方面具有与人类相同性状的趋势(见图)。

图

因此,巨猿在人猿超科中的分类地位始终未获定论,不仅不同的研究者各持己见,就是同一学者也常有改变自己观点的。总之,一些学者把巨猿归属猿科,另一些学者认为属人科,还有人把它归类于已绝灭的另一科(订名为腊玛古猿科)。

美国人F.魏登瑞(原籍德国)不仅主张把巨猿改称“巨人”(Giganthropus),而且提出人类的“巨人起源说”。他推断“巨人”可能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其体形逐渐变小。中国学者对巨猿化石材料的研究表明,在已发现的巨猿全部生存时期,巨猿体态一直是逐渐增大,直至在地层中消失。因此,“巨猿起源说”不仅与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中体态变化的趋势不相符,而且与巨猿本身发展的事实也是冲突的。

对于巨猿与人类相似的形态特征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是“趋同进化”的结果;有的认为是在从猿演化到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不管对这些形态特征的解释如何,也不管它们的分类地位如何,巨猿化石的发现和研究都有助于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理解。

关于巨猿由何种动物发展来的问题,由于有关化石发现尚少,仍不清楚。有人推测在巴基斯坦下上新统中发现的一枚相当大的森林古猿巨型种 ( Dryopithecus giganteus)的下臼齿可能代表巨猿的祖先,甚至认为在印度发现的毕拉斯普巨猿与它属于同一种,因此后者的种名应改为 Gigantopithecus giganteus。有人说,在希腊马其顿发现的晚中新世的马其顿乌朗诺古猿(Oura-nopithecus macedoniensis) 4 个比较完整的下颌骨和其他下颌骨碎片等,代表很接近巨猿祖先的一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