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纲

棘皮动物门的1纲。身体延长,呈蠕虫或腊肠形。没有游离腕。管足作子午线排列。一端为口,另一端为肛门。口周围有 1圈触手。围绕食道有石灰环。消化道长而弯曲。骨板不发达,变成许多很小的石灰质骨针或骨片,埋没于皮肤之下。世界海参类超过900种,中国约120种(见图)。

图

形态

腹面朝地,管足常排列成3纵带,即包括3个步带,称为三体道区。同腹面相反的一面称背面。背面包括2个步带,称二体道区。这与其他纲的背面是反口面,腹面是口面的情况不同。某些海参呈现在一定程度的两侧对称。

触手是海参的摄食器官,有楯状、枝状、羽状和指状4种。触手的数目多为10、12、15或20个,少数为8、25或30个。触手由第1对管足变化而来,它的形状和数目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

多数海参有管足,也有的无管足,如无足目和芋参目。背面管足常形成不具吸盘的疣足或肉刺。疣足和管足界限有时并不十分清楚,疣足和肉刺末端的端板常缺或不发达,管足的端板则很发达。

海参骨片形态多样,随种类而异,是海参分类最重要的依据。骨片根据形状有所谓桌形体、扣状体、杆状体、穿孔板、花纹样体、轮形体、锚形体、笼状体、C形体和X形体等。绝大多数海参都有骨片,但数量不一,1个丑海参约有2000万个骨片,而海地瓜有时完全没有骨片。骨片多的海参触感粗涩,骨片少的海参触感光滑。骨片是一种单晶的内骨骼,与其他纲的骨板没有本质的区别。有几种海参,如箱海参科,全体披甲状骨板,板上有垂直的棘,这充分说明骨片是变小了的骨板。

石灰环是海参类所特有的器官,同海胆的咀嚼器官──亚氏提灯可能同源,对于支持咽部、神经环和环水管等器官有重要作用。它的形态和大小常因种而异。简单的石灰环由5个辐片和5个间辐片构成。某些枝手目海参的石灰环很复杂,由多数小片镶嵌而成,各辐片向后端伸出叉状延长部。无足目的石灰环常多于10片。

海参类的消化道在体内回折两次,靠肠系膜连于体壁,开口于肛门,肠末端扩大为泄殖腔,泄殖腔旁常分出1对枝状器官,称为呼吸树或称水肺。有的种类,在呼吸树基部附近有许多细盲管构成的居维叶氏器,具粘性,是海参特有的防御器官。生殖腺1个,不呈辐射对称,位于肠系膜的1侧或2侧,有1条总管通向前方,开口于背中线触手间或稍后方。

生态分布

海参类分布于世界各海,种类最多的是印度-西太平洋区。垂直分布从潮间带到水深10000米的深海沟。在深达10540米的菲律宾深海沟内,最普通的动物是海参;在水深4000米的千岛-堪察加深海沟,海参占底栖生物总量的50%;在巽他群岛深海沟,加拉齐号1次拖网曾获渊望参3000个。海参栖息于各种底质,包括硬的石底、珊瑚礁底或贝壳底,软的沙底、泥底或泥沙底。有的种类行底上生活,有的行底内生活。它们在海底匍匐、潜伏或附着在石头或贝壳上,少数种终生营浮游生活。海参多为沉积食性,食物是混在沉积物里的有机碎屑和微小生物,如硅藻、有孔虫、放射虫、桡足类、介形类和小形贝类等,同沉积物一并吞入口内。粪便排出量大。枝手目海参以浮游生物为食。海参生长缓慢,海老鼠3~4年才能长大,刺参起码能活5年。

海参类的再生力很强,受到刺激或在不良环境下,常强力收缩,压迫内脏从肛门排出,这种现象称为排脏现象。内脏排出后能再生。有少数种海参的身体被横切为几段,各段也能够再生。还有少数种海参能用自切或分裂法增殖。

分类

海参纲分为3亚纲6目:

枝手海参亚纲(Dendrochirotacea)

枝手目(Dendrochirotida)

指手目(Dactylochirotida)

楯手海参亚纲(Aspidochirotacea)

楯手目(Aspidochirotida)

平足目(Elasipodida)

无足海参亚纲(Apodacea)

无足目(Apodida)

芋参目(Molpadida)

经济意义

体壁厚的大型种类可食用,全世界约有40种。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楯手目的刺参科和海参科。中国食用海参约20种,其中10种有较高的商品价值。

参考书目
  1. L.H.Hyman,The Invertebrates,Vol.4,Echinoderma-ta,McGraw-Hill,New York,1955.
  2. D.L.Pawson, Ecology of Holothurians, in: R.A.Booloctian (ed.), Physiology of Echinodermata,Interscience Publishers Co.,New York,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