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多年间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的各种统计量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见气候资料的基本统计)。气候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人类文明刚刚兴起的远古时代,就有关于气候知识和气候现象的记载:如有关埃及尼罗河泛滥(反映上游季风雨的丰歉)、印度季风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的方法,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等。“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κλιμα),原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倾斜程度有关。

气候的基本特征是由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因子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见气候形成因子)。据估计,大气中的动能大约只能使大气维持七天的运动,长期的大气过程,须要由太阳辐射以及下垫面的红外辐射和热量交换等方式提供能量(见大气环流的能量平衡和转换)。此外,由于火山喷发和人类活动等使大气中的气溶胶和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加,不断影响着大气的辐射过程,从而影响着气候。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统的气候概念逐渐扩展到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气候系统”的概念。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按水平尺度的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即一般所指的气候)、中气候和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型)气候、极地气候、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小范围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见森林气象学)、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等区域的气候;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地方(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内部的气候等。

在同一地区,相对于天气而言,气候是比较稳定的。但根据研究和地质学考证的结果,不仅几十年或几百年的平均气候有显著差异,而且几万年乃至上亿年的平均气候状态也存在着变化,这种气候变化的辐度甚至更大。就现代气候而言,世界气象组织将表现气候状态的基本时段规定为30年。各个基本时段之间大气平均值等统计量的差异称为现代气候变化。每个基本时段内的气候振动称为气候变率。

参考书目
  1. WMO,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Climate Conference,WMO-No.537,1979.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