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工程

为海岸防护、海岸带资源开发和空间利用所采取的各种工程设施。主要包括围海工程海港工程河口治理工程、海上疏浚工程和海岸防护工程。是海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公元前1000余年,腓尼基人就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海上船舶碇泊区,采用砌石堤防护。中国在公元前306~前 200年就在碣石(今秦皇岛以南)、转附(今芝罘岛)、琅玡(今青岛以南)等地建筑了海港,自东汉(公元25~220)以来相继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钱塘江海塘、苏北海堰、浙东海塘、闽粤海堤等,到了唐代(618~907)建成的海塘、海堤长达数千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海岸防护工程。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从消极的防御进而与海争地,在沿海兴建了用于农业、制盐等的围海工程,如中国在汉代就有小规模的围海;荷兰在中世纪初也开始建筑海堤围海,并于20世纪30年代完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须德海围海工程的堵海大堤。此外,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海上航运和捕捞业,沿海国家和地区陆续兴建了众多的渔港、避风港、商港、军港和修造船设施等海港工程,还通过整治大河河口和海上疏浚,获得通海深水航道。以上都属于海岸工程的范围。1950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海岸工程会议上首次提出“海岸工程”这个术语。30多年来,海岸工程又增加了沿海潮汐发电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用于水产养殖的海上农牧场和水下渔礁等渔业工程,以及在沿岸水域建造海上平台等内容。

海岸工程建筑物及有关设施大多设置在沿岸浅海水域。在复杂的水下地形和入海径流的影响下,波浪、潮汐、海流将发生显著变形,形成破波、涌潮、沿岸流与沿岸漂沙,在发生风暴潮时还会出现更加险恶的海况,在寒冷地带还要受冰冻和流冰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对海岸工程设施发生作用,而工程设施也将对周围的海洋环境及生态环境带来影响。沿岸浅海水域的岸滩同海岸动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复杂并不断变化的地貌形态。沉积物质与年代的不同,使岸滩具有不同的覆盖层。覆盖层和埋藏基岩的深度与性质对海岸工程设施有重要影响,而工程设施对局部的地貌形态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海岸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型式通常分为斜坡式、直墙式、透空式、浮式等4种。前两种为传统的重型结构,由块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构成;后两种为轻型结构,由木材、钢材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构成。重型结构一般能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但也给周围环境带来显著的影响。例如采用传统的防波堤能获得较平稳的海港水域,但也能造成海港泥沙淤积及周围岸滩新的冲淤演变。轻型结构可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较深的水域也可减少工程造价,但工程效果和耐久性往往较差。由于海岸带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海岸工程的布置及其建筑物结构型式,常需要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数学模型和现场测验等手段进行研究论证。

海岸工程与海洋工程水文、海洋工程地质、海岸动力地貌、建筑工程学等学科以及生态学环境科学有密切联系,而海岸动力学为其主要专业基础。现在沿海各国都十分重视海岸带综合利用,大力开展海岸工程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教育。

参考书目
  1. R.Silvester,CoastalEngineering,ElsevierSci-entific Publ.,Amsterdam,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