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

水仙属植物的总称。石蒜科(Amaryllidaceae)水仙属多年生球根花卉。狭义的水仙则仅指中国水仙。全属约30余种。原产北非、中欧和地中海沿岸,而以地中海沿岸为分布中心。

概况

公元前 800年左右,在埃及已见用法国水仙(N.tazetta)做的花圈。据记载,1629年时有水仙种和品种90余个。19世纪30年代后,水仙栽培进一步引起重视,荷兰、比利时、英国以及随后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等相继培育出许多新品种。中国水仙系从地中海区域传入,五代至宋逐渐传开,明清以来广为栽培,并以江苏嘉定、苏州一带和福建的漳州及以后的上海崇明地区为栽培中心,至今漳州水仙和崇明水仙驰名中外。

形态和种类

水仙属植物地下部分具肥大的鳞茎,多为卵圆形或球形,并有明显的颈部,外被不同深浅的褐色膜质鳞片。叶基生,带状、线状或近圆柱状,多呈二列状互生。花单生或顶生伞形花序;黄色、白色或晕红色,侧向或下垂开放。花被6,基部合成深浅不同的筒状;花冠呈高脚碟状或喇叭状,中央具杯状或喇叭状的副冠,为水仙属分类的依据。英国皇家园艺学会1950年分类方案按花被裂片与副冠的长度之比,将水仙属划分为11群,每群内又依花被及副冠颜色分种及品种。习见的栽培种类主要有下述种类。

中国水仙 (水仙花,N.tazetta var.chinensis)

法国水仙的变种。鳞茎肥大,卵圆形或卵状球形,直径40~80厘米。叶4~5片,狭长带状。伞形花序生于花葶顶部,着花3~11朵;花冠高脚碟状,花径2.5~4.5厘米;花被白色;副冠短,浅杯状,柠檬黄色,具芳香。1~2月开花。属短副冠群(图1)。

喇叭水仙(洋水仙,N.pseudonarcissus)

鳞茎卵形,径2.5~4厘米。叶4~6片,被白粉。花单生,花径 3厘米;副冠呈钟状至喇叭形。3~4月开花。属长副冠群。常依花被片与副冠颜色之不同又分许多变种;品种类型则更多(图2)。

图 图 明星水仙(橙黄水仙,N.incomparabilis)

喇叭水仙和红口水仙之杂交种。叶灰绿色被白粉。花单生,大形;花被白色,副冠黄色,具皱褶。 4月开花。属于中副冠群。

丁香水仙(黄水仙,N.jonquilla)

鳞茎小,外被黑褐色皮膜。叶2~4片,浓绿色。花2~6朵聚生,浓香,花径 3~4厘米,花被与副冠等长,均为鲜黄色。4月开花。属短副冠群(图 3)。

图 红口水仙(N.poeticus)

鳞茎小。叶线形,略被白粉。花1~2朵,花径4.3~6.8厘米;花被纯白色或基部略带黄色;副冠碗状,径 1.5厘米,白色而边缘红色且皱褶。晚春开花。属短副冠群。

仙客来水仙(N.cyclamineus)

植株矮,鳞茎直径约1厘米,球状。叶狭线形,背隆起呈龙骨状。花单生,小而下垂或侧向开放;花被自基部向后反卷,黄色;副冠与花被等长,同色。2~3月开花。属长副冠群(图4)。

图 三蕊水仙(N.triandrus)

植株较矮小。叶 2~4枚,扁平稍圆。花1~6朵聚生;花被白色,向后反卷;副冠杯状,乳白色。春季开花。属中副冠群。

特性

水仙性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尤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多雨的环境最适。多数种类较耐寒,在中国华北地区稍加保护可露地越冬。对土壤适应性较强,除重粘土及砂砾地之外,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最适。夏季7~8月休眠;秋季根系开始生长,早春生长迅速,温暖地区秋冬可抽花葶,花期依种类而异。花后地上部逐渐枯黄,鳞茎逐渐肥大,进入短期休眠,并分化花芽。

繁殖和栽培

分生繁殖为主,将母球(鳞茎)周围分生小球(小鳞茎,俗称脚芽)掰下作为种球,于秋季另行栽植。此法简便易行,但繁殖系数小。为快速增加繁殖系数,20世纪60年代以来,采用组织培养方法繁殖种苗及无菌球体已获成功。播种法繁殖一般在秋季进行,约经5~6年才开花。但中国水仙为同源三倍体,具高度不孕性,只能用分生繁殖。

栽培时须施基肥,生长期间追施1~2次液肥。待小球生长过多而拥挤时,再将大小球分开另行栽植。若生产种球或培育大球,宜在休眠期将鳞茎挖出,经贮藏后于秋季重新栽植。中国福建省漳州地区采用传统的灌水栽培法,即在秋季翻耕后,放水漫灌浸泡1~2周后排水,并多次翻耙,待土壤充分晒干后施入基肥,整筑高畦,畦周挖灌水沟,然后将仅保留中心主芽的种球经消毒并晾干后栽植。夏季进入休眠时将球挖出,切除须根,用泥将茎盘和两侧相连的脚芽基部封上,晾晒后置通风荫凉处,即成商品大球。栽培期间常有斑点病、叶斑病、鳞茎腐烂病和花虻、刺足根螨为害。

应用

水仙株形清秀,花形奇特、芳香,花期较长,适宜室内案头、窗台点缀,且是很好的地被花卉,可成片散植林下,草坪或水畔,也可布置于早春花坛、花境。中国福建省等产地常将大球进行人工雕刻和编扎造型,其中以蟹爪水仙花型最为出众。中国水仙鳞茎还可入药,花朵可提取香精。(见彩图)

水仙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