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新城疫

由副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常呈急性败血症经过,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便稀、神经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死亡率高,对养鸡业为害严重。1926年首先发现于印度尼西亚,不久又发现于英国新城。1927年T.M.多伊尔即用该地名命名为新城疫。世界各国几乎都有流行记载。中国1935年已有流行的报告,初被误认为是真性鸡瘟(见流行性感冒),直到1947~1948年才确证是新城疫。

不同病毒株的毒力差异很大。中国各地分离的毒株一般毒力都强,近也有人从鸭、鹅分离出弱毒株。根据对鸡的毒力,病毒分为3型:低毒力型即缓发型,中等毒力型即中发型,强毒力型即速发型。也可根据病毒的嗜性将其分为嗜肺脏型和嗜内脏型两种,两型中都有强毒株和弱毒株。但多数高度强毒力株常属嗜内脏型,称强毒力嗜内脏型新城疫病毒。也有人认为各病毒株实际上都是泛嗜性的。它们的抗原性在血清学上虽有不同,但在交互免疫保护试验上未能证明有不同的毒型。鸡科动物都可患罹本病。家鸡最易感,雏鸡比成年鸡易感性更高。珠鸡、火鸡、雉、孔雀也能感染。鸭、鹅对本病有抵抗力。此外从多种野禽中也已分离出新城疫病毒。哺乳动物对此病有强大抵抗力,但人偶有感染而患结膜炎的。

传染主要通过健鸡与病鸡的接触。麻雀、鸽、乌鸦是可能的传播者。人和动物可能带毒传播。任何季节都可发生,以春、秋两季较多。潜伏期一般为2~7天。最急性型往往当天夜晚不见异常,而次晨即已死亡。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4℃,精神萎顿,羽毛松乱,呈昏睡状。冠和肉髯暗红色或黑紫色。嗉囊内常充满液体及气体,呼吸困难,喉部发咯咯声;粪便稀薄,恶臭,一般2~5天死亡。亚急性或慢性型在病初和急性型相似,惟上述症状较轻,不久即减退,但出现神经症状,如腿或翅麻痹、跛行或运动失调、头向后仰或向一边弯曲等;病程可长达1~2个月,极大多数最终死亡。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须借助实验室检查。免疫动物血清的红细胞凝集抑制价在实践中常用来鉴定病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测定鸡的抵抗力和疫苗的免疫效果等。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只能依靠严格的消毒、隔离和疫苗接种来预防。疫苗有灭活苗和活苗两类。活苗根据残毒力的大小又分为弱毒苗和中等毒力苗。中国使用的Ⅱ系苗属于前一类型,可用于新孵出的雏鸡;Ⅰ系苗则属后一类型。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