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荚螟

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世界性分布的豆科植物害虫。又名豆蛀虫。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4毫米。全体灰褐色。前翅前缘有1条明显的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1条金黄色横带;沿后翅外缘有1条褐纹。卵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呈暗红色。老熟幼虫长14~18毫米,初龄时淡黄白色,其后变灰绿直至紫红。蛹长约10毫米。黄褐色。

中国大豆产区均有分布,以南方大豆产区发生较重。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60余种豆科植物。以幼虫在豆荚内蛀食豆粒。被害子粒蛀空,且排泄虫粪造成霉烂。每年发生随地区及当年气候条件而异,如南岭以南每年发生7~8代;江淮流域4~5代;辽南及华北2~3代。各地主要以末龄幼虫结茧越冬,也有以蛹越冬。在4~5代区,第1代幼虫为害豌豆、绿豆、苕子等;第2代为害春播大豆、绿豆、柽麻等;第3代为害大豆及豆科绿肥;第4、5代均为害大豆。成虫白天潜藏叶背或杂草上,傍晚开始活动。产卵于豆荚上,尤喜多毛品种。幼虫孵出后爬行或吐丝下垂扩散到邻株上,作一白色丝囊然后蛀孔入内为害。转荚为害时,入孔处也有丝囊覆盖,脱荚孔则无,这是鉴别荚内有无幼虫为害的重要特征。大豆收获时常有部分未脱荚幼虫随之带入晒场,在周围土表下越冬。田间豆荚螟的消长与温湿度、寄主特性、天敌数量等有关。在适温下,空间湿度在60%以下时产卵少,甚至不产卵,湿度过高对产卵也不利。适宜产卵相对湿度为70%。

图

防治方法:

(1)选用早熟丰产、结荚期短、少毛或无毛抗虫品种;绿肥结荚期翻耕沤肥。

(2)避免与绿肥等豆科植物连作或邻作,有条件地区可水旱轮作,开花期灌水,提高土壤湿度,降低幼虫化蛹率;及时收割运输,使未脱荚的幼虫集中在晒场处理。

(3)掌握成虫盛发期和卵孵化盛期,在田间喷洒敌百虫、杀螟松等低毒农药,或选用残效长的药剂,在土表施用,毒杀入土老熟幼虫。

(4)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湿度高时撒施白僵菌粉,或在发生期释放赤眼卵蜂。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