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田

水稻栽培中的一项技术措施。又称烤田、搁田、落干。即通过排水和曝晒田块,抑制无效分蘖和基部节间伸长,促使茎秆粗壮、根系发达,从而调整稻苗长势长相,达到增强抗倒伏能力以及提高结实率和粒重的目的。中国早在17世纪的《沈氏农书》中已有“惟此一干,则根脉深远”的论述。近代研究表明晒田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排水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使耕作层中氧的含量增多,还原性有害物质如甲烷、硫化氢和亚铁等的含量因被氧化而减少,促进根系向下伸展。同时由于土壤中的氨态氮被氧化为硝态氮,水稻吸收氮素的强度暂时降低,蛋白质的合成因而减弱,而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增加,也有利于控制茎叶长势,使茎秆粗壮,株型挺直。另外,晒田还有利于增强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有机物的矿化,增加土壤有效养分。经过晒田的水稻复水后,稻苗能够吸收到较多的养分,利于形成壮秆大穗,增加产量。

晒田应在水稻对水分反应不很敏感的时期,即水稻有效分蘖末期至节间开始伸长的期间进行。一般当有效分蘖数达到预定要求时,即可排水干田或自然落干进行晒田。对于田土软烂、长势过旺的稻田,除移栽后至有效分蘖末期外,其他时期均可进行。晒田的程度应根据土质情况、长势灵活掌握,时间一般为3~5天,多的可达20天以上。对耕层浅、保肥保水能力弱的沙质土及水稻生长较差的瘠薄稻田,只能轻晒或排水凉田,以不现裂缝或仅现丝毛裂缝为度。对耕层深厚、保肥保水能力强的粘质土及水稻生长过旺的稻田则要重晒,以达到稻苗叶色退淡、土表出现裂缝、人踩不陷脚为度。复水后,如田土仍趋于软烂或长势仍旺,可反复轻晒。对盐碱土的老稻田,如耕层盐分已明显下降,也可轻晒,但要慎防由此引起返盐。寒冷地区稻田在幼穗分化后不宜晒田,以防冷害。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