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双壳纲 (Bivalvia)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帘蛤科(Veneridae)文蛤属。海产经济贝类。文蛤在中国蛤蜊岗、山东莱州湾、长江口以北的江苏沿岸、广西防城等沿海一带资源丰富,形成了最优势种群。

形态

贝壳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壳质坚厚,两壳大小相等,两侧不等,壳长略大于壳高,壳顶端偏前方。韧带粗短,黑褐色。壳面光滑被有黄褐色或红褐色壳皮,具有“W”或“V”字形的褐色花纹。贝壳内面白色,铰合部宽。右壳具有3个主齿和2个前侧齿。左壳具有3个主齿和1个前侧齿。前闭壳肌痕小略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呈卵圆形,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呈半圆形。

图 生物学特性

文蛤分布于中国、 朝鲜和日本沿海。喜生活在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细沙底质海滩。埋栖深度通常为体长的 1倍左右;冬季和盛夏潜居较深。生活时贝体竖立,后端向上与滩面垂直,有时贝体一端外露于滩面。冬季贝体呈平卧状,进入休眠状态。文蛤为广温性贝类,适宜水温是15~25℃。耐干能力很强,体长2.7~4.7厘米的个体在16~23℃的气温条件下可露空11天,冬季则能经受更长的露空时间而不死亡。适宜的海水比重为1.014~1.024。环境条件(如底质或水温等)发生变化而不能正常生活时能导致文蛤迁移。随着个体增长,生活在中潮区的文蛤会向低潮区或潮下带迁移。移动季节主要在4~5月和9月,以5月份较集中。移动一般在大潮退潮时进行。滤食性,饵料主要为底栖性硅藻和有机碎屑。雌雄异体,2年性成熟。成熟的性腺包围在内脏团周围并延伸至足基部。雌性生殖腺呈奶黄色,雄性呈乳白色。精子头部稍凹,呈长狭茧形,约3微米,并有长的尾部。卵呈圆球状,沉性,卵径为72~90微米。在初级卵膜之外,还有一层透明琼胶质的次级卵膜。繁殖方式是卵生型,在繁殖季节亲贝把成熟的精子和卵直接排放到海水中受精发育。繁殖期各地不同,在5~9月间。海况和气候变化会影响繁殖期的提前或推迟。繁殖期的水温为20~29.5℃,但以22~26℃最适宜。受精后约经12小时发育成面盘幼虫, 9天左右完成变态转入底栖生活。春、夏、秋3季为文蛤的生长期,冬季停止生长。春末和夏季肉质部最肥硕。低潮区的文蛤长得比中潮区大,小贝生长速度比大贝快,1年壳长可达2厘米,2年可达4厘米,往后生长速度逐趋缓慢。

利用

文蛤除供鲜食外,还可冷冻或加工成干制品和罐头食品。汤汁可制成“海鲜油”。壳可入药,有清热、利湿、化痰、散结的功效,可治疗慢性气管炎、淋巴结结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完整的文蛤壳可作为防裂护肤油的容器和紫菜丝状体的附着基,贝壳磨成粉末可作为橡胶或塑料的填充剂和高标号水泥原料。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