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

常见的皮肤病。俗称“风疹块”。其特点是皮肤或粘膜突然发生瘙痒性水肿性风团,色红或苍白,发作急,消退快,消后不留痕迹。

发生机理

主要有以下两种。

变态反应性荨麻疹

最常见,多数由IgE介导的Ⅰ型(速发型)反应致成,少数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Ⅲ型反应致成。致病物质(变应原)有外源性及内源性两种。前者包括昆虫毒素等直接接触物,花粉、屋尘及真菌等吸入物,药物、疫苗、血清制剂及输血等医药物质,鱼虾、海味、奶酪、草莓、羊肉、蛋类、可可及调味品等食品及饮料。后者包括体内产生的肿瘤抗原及异常分泌物、由外界进入体内的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这些变应原在人体内使人致敏后,当再次接触、吸入、食入或体内再产生此种变应原时,即可引起变态反应,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5-羟色胺、慢性反应物质及各种激肽等化学介质,导致皮肤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最后使真皮上层水肿,发生红斑、风团,甚至血管性水肿。

非变态反应性荨麻疹

有物理性及中毒性两种。物理性因素如冷、热、日光、压力等,化学物质如动植物毒素、毛虫和荨麻的毒素等,某些药物如可待因、吗啡、阿司匹林、奎宁、肼苯达嗪等,因其药理学作用,可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使其释放组织胺等化学介质,致成非变应性荨麻疹。

临床类型

有以下几种类型。

变态反应性荨麻疹

通常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荨麻疹发疹多突然,先有瘙痒,其后迅速发生风团。风团大小可由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形状不规则,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一般色淡红,水肿明显时色苍白,边界清楚。风团可局限于某些部位,也可泛发全身,此消彼起,反复发作,消后不留痕迹。消化道粘膜受累时,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痛有时甚剧,颇似急腹症。累及喉头及呼吸道粘膜时,可有气憋、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急性荨麻疹多在数日或数周内痊愈。若伴有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白细胞计数增高、核左移等,应仔细寻找病因,尤其应注意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皮下脓肿甚至败血症等。荨麻疹发生后,如经数周(一般为4~6周)不愈,则称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的症状虽较急性者为轻,但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常久治不愈,迁延时日,使患者亦颇痛苦。

皮肤划痕症

亦称人工荨麻疹。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发生条状隆起,伴有瘙痒。若不再刺激,不久即可自行消退。可与变态反应性荨麻疹伴发。

胆碱能性荨麻疹

见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体内或外界温度较高时,尤其在出汗时易于发生。皮疹为1~3mm直径的小风团,周围有轻度红晕。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常成百出现,经1~2小时后自行消退,但又可再发。自觉瘙痒,有时可仅见红斑而无风团,甚至仅有剧痒而不见皮疹。有的患者还可伴有痉挛性腹痛、腹泻等症状。本病病程慢性,常反复发作。皮内注射或口服胆碱能性药物如乙酰甲胆碱,亦可引起同样发疹。

寒冷性荨麻疹

病人在接触寒冷物体之后出现风团,特点是有烧灼感但痒不著。血中嗜中性白细胞增多。有遗传性及获得性两种。遗传性者少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出生不久即可发病,可持续终生。获得性者常始于儿童或青年期,当外界温度骤降时,例如接触冷水、冷物、淋雨或由温热环境进入冷环境之后,于受冷部位发生风团或水肿,严重时可有双手指及口唇麻木、气憋、心悸、腹痛、腹泻、昏厥等症状,甚者出现休克。风团非受寒时发生,而出现在寒冷后回暖之时。

温热性荨麻疹

少见。局部接触温热物体后发生风团,全身突然遇热后除发生风团外,还可发生昏厥。

日光性荨麻疹

少见。日光照射引起,照射部位出现红斑和风团,伴瘙痒,避免日光照射2、3小时后可消退。反应严重时可有哮喘、眩晕,甚至虚脱,长波紫外线可见光线皆可诱发,可能是由于内源性光敏感物质介导的光敏感性反应。

压迫性荨麻疹

受压部位出现皮肤深在性水肿或风团,伴疼痛。皮肤受衣服、腰带压迫,或久坐数小时后即可发生,经8~24小时后消失。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风团的一过性、剧烈瘙痒、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点,较易诊断。但病因诊断并不容易,急性荨麻疹病因多为外源性,较易发现。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常难于肯定。详细询问有关过敏史和仔细的临床检查及化验,将有助于查清病因。对伴发于急性乳腺炎或败血症等严重感染的荨麻疹,应分析皮疹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感染本身还是治疗感染所用的药物所致,这对于决定治疗用药极为重要。

要注意与丘疹性荨麻疹相区别。

治疗

急性荨麻疹多可较快痊愈,其病因也较易发现与避免。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等口服或肌注,均能迅速缓解症状。严重的急性病例可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同时静滴氢化可的松。伴发于严重感染的荨麻疹,除抗过敏治疗外,还应使用抗生素等以积极治疗感染及其并发症。

慢性荨麻疹一般可用抗组胺药缓解症状,以两种结构不同的抗组胺药如扑尔敏、去氯羟嗪等交替使用,效果较好。对顽固的病例,除了应用上述传统的抗组胺药物(H1受体拮抗剂)外,并用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呱可提高治疗效果。对所有病例,要努力寻找感染病灶并给以对症治疗。发现有关致敏原后,应该避免或进行脱敏治疗。其他疗法很多,如胎盘组织浆肌肉注射等,也可用中医中药治疗。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