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

浏览

图

明代医药学家、博物学家。古代科学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字东璧,号濒湖山人,人称李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瓦硝坝人。世医出身,父李言闻(字子郁,号目池)曾任太医院吏目,著有《四珍发明》、《蕲艾传》、《人参传》等书。时珍自幼习儒,博览群书,曾师事理学家顾问(日岩)。14岁考中秀才,后经三次乡试落榜,遂继承家学,以医为业。因医术精良被聘为楚王府奉祠正,掌管良医所,后又被举荐进京入太医院供职,一年后辞归故里,悉心著述。所著《本草纲目》费时27载(1552~1578),三易其稿。另著有《濒湖脉学》(1564)、《奇经八脉考》(约1572)等多种医药著作。李时珍生活在明末文化较发达地区,长期学习儒学,文化水平高,又受家庭的熏陶,因而能把握当时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他结合个人实践经验,写出一系列高质量的医药著作。鉴于本草著作关系治病救人大事,历代注解本草的著作很多,但谬误不少,他认为很有必要重新加以整理考订。宋代的《证类本草》产生之后500多年间,大量散在的药学知识未得到汇集整理,原有本草书已不能适应药学发展的需要,因而他对古代文献作了研究考证,进行辨疑、订误,从800余种医药及经史百家书中搜集资料,终于完成《本草纲目》这一巨著。他运用实地调查方法,请教有实践经验的人,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采取比较分析、辨证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书中采用“纲目”的事例,建立了与生物学上双名法类似的分类体系。在《本草纲目》药物编排上,体现了进化论的思想萌芽。李时珍深受儒家格物穷理思想的影响,在药学理论、药物品种考订方面发表了许多新见解,纠正了一些错误,亟力反对迷信服食。在医学思想方法上,他崇奉金元医学大家张元素、李东垣。《本草纲目》博大精深的内容把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推向高峰,在国内外科学界有深远的影响。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称他为“中国博物学中的无冕之王”,称《本草纲目》是“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

李时珍对脉学也有很深造诣,所著《濒湖脉学》全面总结了明以前的脉学成就,编为歌诀体裁,便于记诵普及。其《奇经八脉考》对经络学说有一定的补充和贡献。还著有《濒湖医案》、《濒湖集简方》、《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等,均佚,但这些书的某些内容在《本草纲目》中也有所反映。

资料一

字东壁,晚号濒湖,中国明末医药学家和博物学家。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蕲州东门外瓦硝坝,卒于蕲州。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走街串巷的“铃医”;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著有《人参传》、《艾叶传》和《四诊发明》等。他幼时常随父上山采药,获得不少动、植物和医药知识。嘉靖十年(1531),14岁时考中了秀才,但以后 3次参加举人考试都未中。于是立志行医看病研究医学。1551年被聘为楚王府奉祠正,掌管良医所,后又被推荐到京城太医院,担任院判。在这期间,他有机会饱览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的医药学典籍,并看到许多平时难以看到的药物标本。他特别注意对历代本草的研究。发现“旧本草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虫入木部,或木入草部”,存在着名称、分类等混乱。因此,他认为需要重新编写本草书。他曾把重修本草的希望寄托于太医院“官修”,但太医院的官员竟指责他:“擅动古人经典,狂妄已极。”他便于1561年托病辞归,立志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为了编写好这部著作,他不仅参考了近 800多种历史文献,而且走遍大江南北实地考察、收集验方,他先后到过太和山(湖北武当山)、庐山(江西)、摄山(江苏栖霞山)、茅山(江苏)、牛首山(江苏)等地采集标本,摹绘图象。经过27年的努力,三易其稿,终于在他61岁时(1578)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巨著。

《本草纲目》全书25卷 190多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除载金、元以前名家所录1518种外,新增加了374种),集方8160首,附图1160幅。总结了中国明代中期以前的药物学知识和用药经验,纠正了本草书中的许多错误,把中国的医药科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它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动、植物著作,它所记载的药物,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3大类,其中植物1167种,动物478种,这比收载动、植物种类最多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还多200多种。

李时珍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动、植物分类方法。在《本草纲目》中,他将所有动、植物分为:草、谷、菜、果、木、虫、鳞、介、禽、兽和人等11部。部下又分类。在各类下,分别记述若干种植物或动物。

他在记述“类”下的动、植物时,往往将相同科属的植物或动物相连排列。例如,在“山草类”中,他将属于桔梗科的沙参、荠尼和桔梗排在一起。在“芳草类”中,将属于伞形科的柴胡、前胡、防风、独活等植物排在一起,在“毒草类”中,他又将属于大戟科的大戟、泽漆、甘遂、续随子等排在一起。能将同科属的植物连排,显然是基于他对植物形态,尤其是植物繁殖器官形态的精细观察。《本草纲目》中描述蛇床的形态中写道:“其花如碎米,攒簇。其子两片合成,似莳萝子而细。亦有细棱。凡花实似蛇床者,当归、芎?、水芹、胡萝卜是也。”这里所提到的植物,都属于伞形科。

他在《本草纲目·凡例》中说:编排“部”的顺序时,是遵循“从微至巨”和“从贱至贵”的原则的。这说明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意识到动、植物界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自然等级。这在他的动物分类系统中反映得尤为明显。他的分类方法虽还不够完善,但以动、植物的形态、性味、习性、生境、用途等为依据,类聚群分,把植物纳入5部(纲)28类(目),把动物(包括人类)纳入5部(纲)18类(目),各种动、植物,又各以类从;这种以纲(部)统目(类),以目(类)统种,有条不紊的分类方法,在当时,无论是在中国或是在世界,都是很先进的。

在《本草纲目》中,各种动、植物,首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为集解、释疑、正误,再次为气味、主治和附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取舍精当,切合实际。在释名中将各种动、植物古今不同的称谓,分为“正名”和“别名”,以最早著录的为“正名”,其余的都列为“别名”并分别注明其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生物的名称。在“集解”项目中着重描述各种动物或植物的形态、生态、产地以及用途等。例如对于鹈鹕,不仅合理地将它放在鸟部水禽类中,而且对它的形态、生态作了逼真的描述:“鹈鹕处处有之,水鸟也。似鹗而甚大。灰色如苍鹅。喙长尺余,直而且广。口中正赤。颌下胡大如数升囊。好群飞。沉水食鱼。”(卷四十七)对蕲州命名的蕲蛇(俗称白花蛇)作过实地考察,并在《本草纲目》中作了准确的描述:“花蛇(即白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肋有24方胜纹,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

此外,《本草纲目》还收载了 200多种矿物药,并对这些矿物药的形状、颜色、鉴别和探掘方法做了描述;《本草纲目》在化学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对金属与合金的区别的记述比前人详细得多。李时珍还对中医理论和疾病的诊断作了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和《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后3种已失传)。

万历二十四年(1596),即李时珍逝世后3年,《本草纲目》在南京首次出版,即金陵版。1603年又在江西翻刻,此后被辗转翻刻了几十次,促进了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和对动、植物的研究。17世纪初《本草纲目》就传入日本,至迟在18世纪初传入欧洲,并相继被译成日、朝、德、法、英、俄、拉丁等多种文字,对世界医药界和博物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资料二

图

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州(今蕲春县)人。世业医。嘉靖十年(1531)秀才。因三次乡试未中,决心继承父业,探究医药。十九年前后开始行医,三十年任楚王府奉祠,掌管良医所事务。三十五年被荐入太医院,不久辞官返乡,致力于行医和对药物的考察研究。嘉靖三十一年他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历三十七年于万历六年(1578)完成。全书共一百九十多万言,分为十六部,六十二类,五十卷,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比前人增加三百七十四种。载入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比前人增加四倍,同时绘制一千一百六十幅插图,形象地表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以便辨认。该书以药物的正名为纲,余名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辨误,详述其产地、形态、气味、功能、主治并有附方等。《本草纲目》总结了中国两千多年药物知识和经验,纠正或澄清了许多前人的错误或含混的地方,增加了不少新发现的药物或药物功能,并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对收载的药物重新作了分类。从17世纪起传至国外,已有日、英、法、德、俄、朝鲜以及拉丁文等多种文字的译本,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成为近代药物研究的重要文献。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脉学》等。

《本草纲目》书影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