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不正

一类常见的眼球屈光缺陷性疾病。通常有三种:近视、远视和散光。

正常眼球在不用调节的情况下,来自5m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球一系列屈光媒质(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的屈光后,恰好成焦点在视网膜黄斑部,称为正视眼。而当眼球在调节静止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球屈光媒质的屈折后,不能成焦点在视网膜黄斑部,则称为非正视眼,即屈光不正(图1)。

图

眼球屈光能力的大小与以下因素有关:

(1)眼轴,正常眼球其轴长平均为24mm。新生儿为17~18mm,3岁是即可达23mm左右,至14岁达24mm。故3岁以下儿童多数为远视眼。通常眼轴长度改变1mm(增或减),即可改变3个屈光度(D)。眼轴长超过24mm即为近视,26mm以上则为高度近视或变性近视。眼轴长小于24mm则为远视。

(2)眼球屈光面,与屈折力有关的主要为角膜前后面及晶状体前后面。当屈光面的曲率大或曲率半径小则屈折能力强,反之则屈折能力弱。曲率半径每增加或减少 1mm可改变6个屈光度。曲率大者为近视,小者为远视。

(3)眼球屈光媒质的屈光指数,亦称折射率(即密度的大小),屈光指数高(密度高)者屈折能力强,为近视;反之屈折能力弱,为远视。眼球各屈光媒质的屈光指数依次是:角膜1.37,房水1.33,晶状体1.42,玻璃体1.33。

(4)眼球各屈光媒质相互间位置的改变亦会影响屈折力大小。可分别引起近视或远视。最常见晶状体位置改变,向前则屈折力增强,向后则减弱。

(5)缺少某个屈光媒质亦可引起屈折力的改变,通常是晶状体缺如成为高度远视,多因手术或外伤所致。

近视眼

眼球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平行光线入眼后,经过屈折成焦点在视网膜前面。视网膜上仅为一模糊不清的弥散环,因此远视力不好。

近视眼的屈光若在平行光线入眼后成像在视网膜上,必须把平行光线变为分开光线,可在眼前置一凹球镜片予以校正屈光(图2)。

图 近视眼的分类

按屈光度高低可分为低度近视(-3D以下),中度近视(-3D~-6D),高度近视(-6D以上)。单纯近视与环境因素有关,如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灯光或暗或强,印刷品字迹太小或不清楚等。高度近视或称变性近视与先天遗传有关,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按调节的强弱又可分为:

(1)假性近视,为调节痉挛所致,远视力可低于1.0,如用散瞳药将睫状肌麻痹,痉挛缓解后,视力即可达到1.0,检影验光为正视或低度远视。

(2)真性近视,视力不足1.0,散瞳前后视力改变不大,验光和散瞳验光度数相近,一般少用或不用调节。

(3)中间性近视,又称半真半假性近视,视力不到1.0,散瞳后视力可提高但仍不到1.0,散瞳验光较主观验光度数低。

临床表现

主要为远视力减退,近视力好。高度近视可有视力疲劳但不如远视严重,为调节与集合关系失调所致。近视眼看远物不清,看近物清楚,调节作用经常处于松弛状态;看近物时,两眼集合作用需要加强,调节作用需要松弛,互相矛盾的结果可致集合减弱,易形成外隐斜和外斜视。屈光度数较高的眼显斜视且易形成弱视。另外因有玻璃体变性混浊常有飞蚊症出现。

治疗

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眼最好先散瞳验光,若为真性近视或中度近视则给戴镜以最低度数能矫正至 1.0即可,度数高者尚可配戴接触眼镜。若为假性近视则不需戴镜,设法减轻睫状肌的痉挛,如减少用眼时间,作户外活动,远眺,做眼保健操等。必要时可用睫状肌麻痹药点眼解除其痉挛,常用1%阿托品眼药水,每日1次,每次使用后应注意压迫泪囊部。

对真性近视也可手术治疗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但目前对这种手术的评价尚有争论。有用表层角膜镜矫正近视的报告,因制作复杂尚未广泛使用(见眼镜)。

预防

除去遗传和因其他眼疾引起的近视外,大部分近视眼患者都是由后天因素引起的,特别是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近视的预防。

远视眼

眼球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平行光线入眼后,经过屈折,成焦点在视网膜后面,视网膜上为一不清晰的像。

远视眼的屈光:远视眼要得到一清晰像,有两种办法:借调节作用增强其屈折力;在眼前置一凸球镜片。如果镜片的焦点和该远视眼的远点符合,则平行光线入眼后即可成焦点在视网膜上(图3)。

图 分类

根据调节作用分为:

(1)总和远视,当眼的调节作用完全消失后所有的远视度数(即用阿托品将睫状肌麻痹后的远视度数)。

(2)绝对远视,本身的调节作用不能克服的远视。

(3)能胜远视,用调节能克服的远视度。

(4)显性远视,为能胜远视与绝对远视之和。

(5)隐性远视,为总和远视与显性远视之差。

临床表现

自觉视力减退和视力疲劳。低度远视往往远、近视力均正常,度数稍高者远视力正常近视力差或二者均差,高度远视其远近视力均很差。未经过矫正的远视眼看远看近均使用较多调节力,看近时间长甚至产生调节痉挛,眼疲劳症状明显,出现视物模糊、头痛、眼痛等,休息后症状可以缓解。

检查时眼球前后径小,高度远视眼前房略浅,晶状体相对大些,眼底视乳头较小、边缘模糊,色红呈假性视乳头炎状,由于患者调节过强,集合作用亦过强,故容易发生内隐斜及内斜视,多为度数高的一侧显斜视眼。另外远视眼常伴慢性睑腺炎、睑缘炎、结膜炎。

治疗

主要为光学矫正,7岁以下儿童多为远视,如果没有症状,眼位正常可以不配镜。度数较高或有症状或显斜视必须尽早配镜矫正,其原则是给足度数,高度远视及无晶状体眼尚可配接触眼镜。

散光

眼球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平行光线入眼后,经过屈折,不能聚焦于一点而是成为两条焦线,两焦线之间的距离决定散光度数。

原因

有两类:

(1)角膜弯曲异常(曲率性散光),高度散光多因角膜弯曲异常所致,常为先天性且多为规则性散光。后天者可因角膜疾病引起,如圆锥角膜、角膜瘢痕等,多为不规则散光。也可见于晶状体弯曲度异常,一般度数偏低。

(2)晶状体各部分屈光指数不同(指数性散光),度数低。

分类

可分为不规则散光和规则散光两大类。不规则散光因角膜各子午线的弯曲度不一致而产生,多为眼病所致,用镜片不易矫正。规则散光:角膜两个主要子午线,即屈折力最大的及屈折力最小的子午线互相垂直,可用镜片矫正。

规则散光又可因两个主要子午线力量的大小不同而分为:

(1)单纯远视散光(图4),当眼不用调节时,平行光线入眼后,一个主要子午线可成焦点于视网膜上,而另一主要子午线则成焦线于视网膜后。

(2)单纯近视散光,当眼不用调节时,平行光线入眼后,一个主要子午线可成焦点于视网膜上,而另一主要子午线则成焦线于视网膜前(图5)。

(3)复性远视散光,当眼不用调节时,平行光线入眼后,二条主要子午线均成焦线于视网膜后(图6)。

(4)复性近视散光,当眼不用调节时,平行光线入眼后,二条主要子午线均成焦线于视网膜前(图7)。

(5)混合散光,当眼不用调节时,平行光线入眼后,一个主要子午线成焦线于视网膜前面,而另一主要子午线则成焦线于视网膜后面(图8)。

图 图 图 图8 图4

规则散光又可因二条主要子午线力量间的关系分为:

(1)合例散光(又称循规性散光),凡垂直子午线的屈光度大于水平子午线的屈光度则称合例散光。其矫正可用正柱镜片轴在90°或负柱镜片轴在 180°。

(2)不合例散光(又称逆规性散光):水平子午线的屈光度最大,可用负柱镜片轴在90°或正柱镜片轴在180°矫正,此种散光不多见。

临床表现

主要为视力减退和视力疲劳,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眼疲劳,视物有虚影及看字串行等。当散光轴为斜轴时,头位常倾向一侧以减少空间的变形。为了获得较清晰的视力,常眯眼将上下眼睑闭的小些。以上症状在远视散光更明显。

治疗

可用柱镜及接触眼镜矫正。对度数低、无症状者可不矫正。若症状明显度数虽小亦应矫正。原则上散光度应全部矫正给足。若度数高,患者不能适应全部矫正,可先低度矫正待适应后再全部矫正。高度散光可用硬质角膜接触镜矫正,而软性接触镜只能矫正1.50D左右。

屈光参差

双眼屈光性质或屈光度数的不同均称为屈光参差。

屈光参差的视力因情况不同而异:双眼均为低度屈光不正仍可保持双眼单视,当两眼屈光度相差超过-3D以上,则双眼的象相差很多而不能融合为一,发生交替视力,即一眼看近,另一眼看远。当一眼屈光度很高视力很差则出现弱视、斜视并成为单眼视力。

屈光参差的治疗应尽早验光,配戴合适眼镜,镜片矫正不满意可配戴角膜接触镜。

无晶状体眼

在屈光学上指在瞳孔区无晶状体存在。多为手术摘出或外伤脱位所致,先天性者极少。

无晶状体眼因无调节作用,故看远看近必须有两副镜片;因手术所致的无晶状体眼,常伴有远视散光;因矫正镜片度数高,在镜片四周易有三棱镜作用,因此限制了视野;屈光参差大,象差亦大,故不易有双眼单视;原来为正视眼的无晶状体眼,经过测算,应戴+12D的眼镜,临床上因屈光参差大无法配普通眼镜,只能使用接触眼镜或植入人工晶状体。

调节和集合

眼球进行调节时必须有睫状肌、晶状体悬韧带及晶状体参加。当睫状肌收缩时,使睫状突形成的环缩小,附着其上的悬韧带松弛,晶状休因而变凸,增加了屈折力。这种能够自动改变眼的屈光状态,使近处物体亦能在视网膜上成象的能力称为调节作用。调节进行时除有以上改变,尚有内直肌收缩(集合作用)及瞳孔缩小(图9)。

图

当眼不用调节时,能看清最远的点称为远点,当眼用最大调节时,能看清最近之点称为近点。从屈光学观点看,所谓远点,即眼不用调节时和视网膜上像点成共轭的物点位置,远点的位置与眼的屈光密切相关;正视眼的远点在无限远处,近视眼的远点在眼前某一定距离处;远视眼的远点在眼球后面。所谓近点即运用最强调节时和视网膜像成共轭的物点位置。

调节异常

调节过度可产生近视,表现为远视力下降,近视力好,瞳孔小,集合过强,有时显内斜,有明显视力疲劳:头痛、眼痛,甚至恶心不适。由于近视产生可使原来的近视加重,原为远视者度数下降。为正确诊断可将睫状肌麻痹,以测得真正的屈光度。调节麻痹多为双眼,常见为药物性即用睫状肌麻痹药后,亦可为中毒性或外伤所致。调节不足多见于老年人及近视眼尤其是高度近视眼。

集合作用

注视近物时,两眼球必须内转,使两眼同时看一个物体,在一定范围内,物体距离越近,眼球内转程度越大,此现象即为集合作用。

调节与集合的关系

在正视眼,二者密切相关协调一致。当看1m远的物体时,其调节为1个屈光度,集合为1个米角。在屈光不正时,注视33cm远的物体时,其调节力为+3D,集合力为3米角。在屈光不正中,二者不协调经常可见,如一位+2D的远视患者,在看33cm远时则须+5D的调节,而集合仍为3米角,故其调节作用强于集合。如果是一个-2D的近视患者,看33cm远时仅须+1D的调节及3米角的集合,即调节弱于集合。一般二者不协调有一定限度,若超过则觉眼部不适、疲劳,重者发生斜视。远视易发生内斜,近视则为外斜。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