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宫腔壁表面以外的异常位置而引起的病变。异位的子宫内膜一般在盆腔内,也可异位到盆腔以外的器官。继发性进行性痛经为其主要特点。(异位的子宫内膜亦可出现于子宫肌层内,这称为子宫腺肌症,过去曾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但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与一般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是另一独立的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在30~40岁的妇女,常伴有不孕症;是妇科比较常见的疾病。

病因

病因复杂,难以用一种学说完善解释。

(1)经血倒流及内膜种植,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这种说法最有说服力。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或盆腔其他部位。

(2)体腔上皮化生,体腔上皮有分化潜能,受炎症、内分泌等因素激活后可化生为子宫内膜组织。脐部、腹股沟部及其他盆腔以外的内膜异位症可用此解释。

(3)淋巴或血行播散,如偶见盆腔淋巴结、大腿部或胸膜处的异位子宫内膜。

(4)胚胎发育过程中副中肾管残余组织演变。

病理

最常见的部位为子宫后壁、子宫骶骨韧带、子宫直肠陷凹和卵巢。其次见于覆盖子宫、输卵管、圆韧带、阔韧带、直肠和膀胱的盆腔腹膜,亦见于宫颈、阴道、外阴、直肠阴道膈、乙状结肠、阑尾、剖腹手术瘢痕和脐。胸膜、肾、输尿管、肺、四肢等处较罕见(见图)。

图

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使之纤维化和粘连病灶呈大小不等的蓝色结节或包块。卵巢表面的病变呈大小不等的紫褐色斑点及瘢痕性凹陷,实质内的病变周围性出血,积血形成内含巧克力样液的囊肿,俗称巧克力囊肿。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组织内具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因异位内膜属不成熟内膜,血运不佳,对激素反应差,故其出血与月经周期并不同步。

临床表现

痛经为主要症状,是继发性,进行性加重。月经初潮头几年无痛经,以后开始出现症状,重者疼痛从经前持续到经后,为下腹或腰骶部痛,伴有呕吐、虚脱、肛门坠胀、便意、大便困难、腹泻、便血、性交痛或低热等。月经不规则或月经量增多也是其常见症状。约3/4的病人不孕。

检查所见随病变的部位不同而异。常见子宫后倾后屈粘连。子宫直肠陷凹、宫颈峡部后壁或子宫骶骨韧带上可触及大小不等的触痛结节。阴道后穹窿或宫颈可见蓝色结节。卵巢受累则可触及单侧或双侧粘连性囊性包块。直肠阴道膈病变呈不规则的触痛结节。

诊断

有典型病史和体征者诊断不难,须与慢性盆腔炎、结核性盆腔炎、盆腔恶性肿瘤、直肠癌等鉴别,泌尿系、肠道和肺部的子宫内膜异位须与其他病鉴别。巧克力囊肿易破裂,轻者持续疼痛,重者似急腹症,表现为急性腹痛、内出血和腹膜刺激症状甚至休克,应与异位妊娠、黄体囊肿破裂、卵巢囊肿扭转、阑尾穿孔等鉴别。

治疗

根据年龄、症状轻重、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对生育的要求全面考虑。对有生育要求的年青妇女尽量用药物或保守手术治疗。对年龄大无生育要求者可行全子宫和附件切除。

(1)药物治疗。未婚或新婚妇女症状轻者用一般止痛药、前列腺素酶抑制剂如氟灭酸、布洛芬或避孕药,妊娠后症状可能减轻。假孕疗法即孕激素和雌激素合用,模拟孕期变化,抑制排卵引起闭经,使异位内膜退行性变。常用药有炔诺酮、甲地孕酮、醋甲孕酮加乙烯雌酚或炔雌醇。假绝经疗法即使用药物抑制排卵和使异位内膜高度萎缩。国外达那唑为特效。国内用棉酚,作用与达那唑相似,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2)手术治疗。有保守手术和彻底手术两种。前者切除病灶保留生育功能,但易复发。后者适合40岁以上妇女,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