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关节炎

化脓菌进入关节腔及其组成部分(滑膜、骨、软骨)所致的感染。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引起者较少。多见于小儿,最易累及的关节是髋关节和膝关节,可表现发热,局部红、肿、痛、热等,重者影响关节功能。由于医疗事业的发展,发病率已下降,但偏僻地区还偶有发现。

感染途径有三:

(1)血行感染,尤其见于小儿患猩红热、中耳炎、偖肿、蜂窝组织炎等以后。

(2)直接感染,多见于战伤、外伤、手术等以后。

(3)局部蔓延,如关节附近的化脓性病灶、肌肉或肌腱的化脓性炎症,关节周围的蜂窝组织炎、骨髓炎等都能蔓延到邻近关节,引起化脓性关节炎。

病理变化

因细菌毒性,人体抵抗力、发病年龄、感染部位、治疗早晚而不同。关节发生感染后,首先产生滑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渗透性增加,产出大量渗出液。渗出液最先为浆液性的,其中有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含量高。此时关节其他组织基本正常,若感染及时控制,关节功能可完全恢复。若病变发展,滑膜即逐渐增厚,滑膜上出现纤维蛋白斑及肉芽组织。渗出液逐渐浓稠。形成纤维蛋白性渗出液,其中细胞数增多,并含有大量纤维蛋白。病菌被白细胞吞噬,故镜检及培养可能为阴性。随纤维蛋白的大量渗出,滑膜可出现纤维性粘连。愈后关节功能受一定损害。病变继续进展,渗出液变为脓性,由于白细胞破坏,脓液中含有蛋白溶解酶,可以破坏软骨,使软骨变软、变薄,光度消失,且有多形核白细胞及纤维细胞渗入,发生纤维性变,甚至出现软骨脱落影响关节功能。软骨破坏后骨面即暴露于关节腔。病变继续蔓延,最后形成骨髓炎、关节周围脓肿、蜂窝组织炎,并向外穿破形成窦道,严重者造成病理性脱位。

症状

全身症状有高热、畏寒、战慄,甚者出现菌血症和脓毒血症。症状的轻重常与病期有关。在浆液期,全身和局部症状都较轻。至浆液纤维蛋白期,症状即加重。化脓期症状最严重,病人可高热至40℃以上,小儿往往发生惊厥。

关节疼痛为早期局部症状,炎症发生于髋关节时,往往经闭孔神经反射性地产生膝关节疼痛。若炎症在表浅的肘、腕、膝、踝等关节,则早期即可发现局部红、肿、热、痛、及波动感。炎症在髋关节则往往因软组织较厚而不易早期发现。炎症和疼痛的刺激引起保护性肌痉挛,使患肢固定在关节间隙充分扩大的位置,患肢不敢移动。病情严重者脓液破坏关节囊,还可出现肌肉痉挛,引起关节半脱位或全脱位(尤其在髋、膝关节)。

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其次为化验检查,血中嗜中性白细胞增多,血、尿、便涂片或培养找到细菌皆有助于诊断。关节腔穿刺抽液在诊断及治疗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关节液在早期为淡黄色澄清液体,继而变黄色混浊,晚期为脓液。穿刺液细菌培养早期可能为阴性,越到晚期阳性率越高。化脓性关节炎与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鉴别,后者不影响关节的活动,当然关节附近的肌肉受炎症刺激后也可以发生痉挛、限制关节的部分活动,但在不牵拉挛缩肌肉的情况下关节的活动不受影响。化脓性关节炎与单纯骨结核突然穿破关节形成全关节结核时的急性症状有时不易鉴别,但X射线照片找到原发骨结核病灶,即可以作为鉴别的根据。

治疗

原则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治疗分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全身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给予镇静止痛药、抗菌药物、密切注意液体平衡,必要时给补血、补液,注意营养以增强抵抗力,除给予含足够热量的高蛋白质饮食外,应补给足够的维生素B1及C。局部治疗包括抬高患肢,固定关节,局部热敷可减轻疼痛,解除肌肉痉挛,防止发生畸形及晚期非功能位强直。如果治疗时已有关节屈曲畸形,则切忌强制复位。在浆液性渗出期经制动休息、热敷及全身药物治疗,炎症即可控制。若积液增多,应及时穿刺抽液,同时向关节内注射抗生素。在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期应及时切开抽脓,术后充分冲洗,逐层缝合,并注入抗生素,关节功能往往可恢复。在晚期关节内充满脓液,关节软骨已经破坏,虽然切开排脓关节也不能恢复功能,此时应将关节置于功能位,炎症治愈后,关节强直于功能位,仍可发挥一定作用。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