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素瘤

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原发性黑素瘤均由表皮内的黑素细胞增生所致,其表现为色素浓重的逐渐增大的结节,周围可绕以红晕。其发病率虽较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低,但恶性度大,转移发生早,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重要。除了由巨大性先天性色痣续发癌变的病例多见于儿童外,恶性黑素瘤大多发生在成年后。

临床表现和分型

初起为一色素斑,棕色至黑色不等,且色泽常不均匀,深浅不一,边缘不甚规则,以后可逐渐扩大、隆起成斑块、结节或肿块,甚至溃破、出血,最后发生转移。根据临床表现,恶性黑素瘤可分为以下4型。

(1)原位黑素瘤。一般为直径大于 1cm的棕褐色斑,损害不高出皮面,但其色素不匀,边缘不整齐。病变部位的病理学检查可见不典型的黑素细胞散布于表皮全层,但并不进入真皮,故称为原位黑素瘤。由于病变局限,可局部切除。预后很好。如果不治疗,则在数年内可能发展成侵袭性的恶性黑素瘤。

(2)浅表散播性黑素瘤。临床表现与原位黑素瘤相似,但表面稍隆起且不平整,容易溃破、出血,取病变皮损作病理学检查,可见恶性黑素细胞不仅在表皮,而且也在真皮中。

(3)结节性黑素瘤。一开始就是隆起于皮肤表面的青黑色或黑色结节,生长较快,中央常有坏死、溃疡,以后可呈菜花状隆起,分泌物有恶臭。也可以由浅表性播散型发展而来。这一型转移发生早,预后最差。

(4)恶性雀斑样痣黑素瘤。多发生在长期受日晒的部位如面部,为一色素不匀的斑,从淡棕色至棕褐、黑色不等,边缘可呈扇贝状,皮损上有一个或数个蓝黑色结节。当这型肿瘤发生在肢端即手掌、甲母和甲床周围的皮肤时,则称为肢端雀斑样痣黑素瘤。当黑素瘤发生在甲母时,可见从指甲根部向前的甲床上有一较宽的纵行色素带,有时因肿瘤破坏了甲母,指(趾)甲可脱落,在甲床上为一色素不均、表面凹凸不平的斑块。恶性黑素瘤的转移途径有2条,一是沿淋巴管,表现为在主要损害周围出现卫星样的色素斑点或结节,或转移至区域淋巴结,这种转移发生较早;一是沿血行播散至全身,其中以肺脏的转移最为常见。

治疗

一旦确诊,应及时作手术切除。切除的范围要视病变的大小、深度而定,一般说来,切除范围较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要大、要深。发生在肢端者,有时需截指、趾,甚至截肢。对怀疑有转移的病例,术后还应配合化疗。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疗法也在研究中,其中对卡介苗治疗研究最多。在皮肤黑素瘤内注射卡介苗0.05~0.2ml,连续数周后可使皮损缩小,甚至消失,但不能提高患者存活率。这些尚在研究中的治疗方法,还不能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