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证

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多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西医的急性或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肾结石、膀胱癌以及乳糜尿等,类似淋证表现者可参考此病辨治。

有关淋证的最早记载始于《内经》。汉代《金匮要略》谓“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说明小便不爽,尿道刺痛为淋证主症。隋代《诸病源候论》将淋证分为气淋、血淋、劳淋、膏淋、石淋、寒淋、热淋7种,并指出其共同的病因病机是“肾虚”、“膀胱热”。后世著作多据此加以发挥,治法方药也更加丰富。

病因病机

淋证的主要病因属肾虚、膀胱湿热,肾虚则膀胱气化失职,小便频数而淋沥不尽,湿热蕴结则排尿涩痛灼热。初病以邪实为主,久病以正虚为主,但每多虚实兼夹之证。

辨治

淋证的辨证主要是辨明淋证类别,审察证候虚实,结合标本缓急,针对病机,确立治则,立方遣药。常见证型:

(1)热淋。证见小便频数,点滴而下,尿色黄赤,灼热刺痛,急迫不爽,痛引脐中,可伴腰痛拒按,或见寒热口苦,恶心呕吐,苔黄腻,脉濡数。治宜利湿通淋、清热解毒,常用八正散。

(2)血淋。证见尿色红赤,或夹紫暗血块,尿频短急,灼热痛剧,滞涩不利,甚则尿道满急疼痛,牵引脐腹,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治宜清热凉血,常用小蓟饮子加减。如尿色淡红,尿痛血淋之滞涩不著,腰酸膝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则为虚证。治宜养阴清热,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3)气淋。证见小便滞涩,淋沥不畅,余沥难尽,脐腹满闷,甚则胀痛难忍,脉沉弦,苔薄白。治宜理气和血、通淋利尿,常用沉香散。如尿频尿清,滞涩不甚,余沥难尽,小腹坠胀,空痛喜按,面色皎白,少气懒言,舌质淡,脉虚细无力,为气淋之虚证。治宜补中健脾、益气升陷,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4)石淋。又称砂淋、砂石淋。证见尿中时夹砂石,小便滞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治宜排石通淋,常用石韦散为主方,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以增强其消坚涤石的作用。

(5)膏淋。证见小便混浊不清,呈乳糜状,稍置则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凝块,或混血液,尿时不畅,灼热疼痛,舌质红,苔黄腻。治宜清热除湿、分清泌浊,常用萆薢分清饮。如淋出如脂,病久不已,或反复发作,涩痛不著,形体消瘦,腰酸膝软,头昏无力,舌淡苔腻,脉细数无力,为膏淋之虚证。治宜补肾固涩,常用六味地黄丸合金锁固精丸。

(6)劳淋。证见尿液赤涩不甚,尿痛不著,淋沥不已,病程较长,缠绵难愈,遇劳辄发,苔薄,脉细。治宜补肾为主。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肾气虚,用金匮肾气丸。

淋证初起,多属实证,治疗及时较易痊愈;但失治或误治,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则屡治屡发,不易根治,邪气未除,正气日虚。其中一部分热淋、血淋,当病势急剧发展时,可因湿热化火,入营入血,而出现高热、昏迷的危候,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