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术

外科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癌和其他一些胃部疾病经常施行的手术。根据切除胃的范围,手术分为两大类,即胃部分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

胃部分切除术

根据胃切除量的多少又可分为胃窦切除术、半胃切除术和胃次全切除术。胃窦位于胃的远侧部,在幽门和胃体部之间,和胃体部在大体解剖上无明确的分界标志,而半胃切除可按胃的血管分布准确定位,虽然难免要切除少量胃体部,但有把握将胃窦全部切除,所以可视为同一种手术。这种手术的目的是治疗消化性溃疡,但若为了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尚需同时进行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才能治愈。

胃次全切除术又称胃大部切除术,切除胃近幽门侧的大部分,切除量占全胃的2/3以上,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手术,也是中国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常采用的一种手术。治疗胃的恶性肿瘤,则切除范围需包括胃各附属淋巴结及大小网膜,这称为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若胃癌特别是胃窦部癌已有远位转移,但原发肿瘤合并出血、穿孔或梗阻,肿瘤本身又未侵及邻近重要器官如肝门、胰腺、大血管等,仍可行胃大部切除,这称为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若胃癌侵及大部胃体,或已侵犯贲门,则不宜行姑息性切除手术。

胃部分切除后必须重建胃肠之间的通道。奥地利人T.比尔罗特在 1881年设计将残胃和十二指肠直接吻合,后人称之为比尔罗特氏Ⅰ式手术,1885年比尔罗特又采用另一种重建方法,封闭十二指肠残端,将残胃和近端空肠吻合,称之为比尔罗特氏Ⅱ式手术(见图)。以后一些外科学家又在比尔罗特氏Ⅱ式手术的基础上设计了多种不同的吻合途径和吻合方式,如结肠前、结肠后、近端空肠对胃大弯、近端空肠对胃小弯等,大量临床资料证明,各种手术方法的效果并无明显区别,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手术医生的习惯选用。

图

全胃切除术

将整个胃脏全部切除,然后将食管和空肠袢或十二指肠残端吻合,也可用某段带蒂的肠管移至其间做代胃术,一般选用横结肠,全胃切除术适用于胃底或高位小弯溃疡、贲门附近的胃癌、广泛浸润的胃癌、顽固性高酸的胰源性溃疡等,临床上采用全胃切除术的机会远较胃部分切除术为少。

手术后并发症

若病人非年迈,没有其他重要脏器的疾病,体质较好,胃部分切除术一般没有危险。中国非急诊手术的死亡率已降至1%左右,但仍有10%左右的并发症。全胃切除术因手术范围广泛,技术比较复杂,有5~10%的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在20%以上,并发症的种类和胃部分切除术相似,但程度更为严重。

早期并发症

目前已不多见,总的发生率为5%以下:

(1)吻合口出血。常发生在胃部分切除术后24小时之内,多由于残胃断端的胃壁血管止血不完善之故,发生率1.5%左右。

(2)吻合口梗阻。一般系由于吻合口的水肿所致,通过禁食或洗胃绝大多数可渐恢复通畅。若术后一个月仍有梗阻,应考虑是否吻合口过小或存在其他机械性梗阻原因。

(3)十二指肠残端瘘。见于比尔罗特氏Ⅱ式手术后,与十二指肠残端闭合不满意或近端空肠肠袢有梗阻,致使十二指肠内压力过高有关。多发生于术后10天之内,目前发生率已不足1%。一旦发生,则应急诊手术充分引流。为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达40%以上。

(4)吻合口瘘。偶见于比尔罗特氏Ⅰ式手术后,尤易发生于全胃切除后,如注意吻合技术,保持吻合口无张力和良好的血循环,一般可以避免发生。

(5)急性胰腺炎。发生原因与术中损伤胰腺,以及比尔罗特氏Ⅱ式手术的近端空肠袢不够通畅,管腔内压力增高,致使十二指肠液返流到胰管有一定关系。发生率虽然不到1%,但如发展为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死亡率可高达50%。

晚期并发症

胃部分切除后必然会造成胃容量减少,胃切除量越多,胃容量减少越严重,全胃切除则完全丧失胃的功能。此外,不论何种胃切除术,幽门括约肌功能均难以保留,除比尔罗特氏Ⅰ式手术外,其他各种手术均使胃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失去生理的连续性。晚期并发症大多和上述后遗的病态有关。病人手术恢复饮食后,应注意少量多餐,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饮食规律,可减少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1)倾倒综合征。幽门括约肌丧失后,胃排空失去控制,食物迅速进入近端空肠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主要是心血管症状和胃肠道症状。进食后10~20分钟即出现心悸、面色潮红或苍白、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甚至虚脱等症状,平卧不久即可缓解,发生的原因是食物“倾倒”入近端空肠,高渗状态的食糜将大量的细胞外液吸收至肠腔,导致血容量的骤然减少以及空肠的突然膨胀,引起内脏神经反射所致。症状的发生与残胃保留的多少、吻合口大小和病人的精神类型有关。术后早期倾倒综合征的发生率可达20%,但多数可逐渐好转或自愈。

(2)低血糖综合征。或称晚期倾倒综合征,症状相似,但发生在进食后3~4小时,由于食物过快地进入空肠,碳水化合物被吸收后使血糖升高,刺激胰腺分泌多量胰岛素,继而导致血糖过低而产生症状,发生率5%左右。

(3)营养障碍。胃容量减少使进食不足,食物在上消化道运行过快,又影响吸收,常使病人体重不能维持,但实际上病人都能逐渐适应而使体重保持稳定。有时还可出现脂肪下痢。此外,因摄入的铁不能在上部空肠充分吸收,可发生缺铁性贫血。极少数病人因胃切除后壁细胞减少,其所分泌的抗贫血内因子缺乏,维生素B12不能与之结合而被吸收,数年后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慢性近端肠袢梗阻。见于比尔罗特氏Ⅱ式胃部分切除术,由于近端肠袢或称输入肠袢过长,或者是近端肠袢过短,因牵扯在吻合处发生折角,均影响近端肠袢排空,当肠袢内容物存留到一定量时,内压增高,肠蠕动增强,内容物即突然排入残胃内,引起大量呕吐胆汁样液体。由于技术上的改进,已很少发生。

(5)碱返流性胃炎。幽门失去功能后,十二指肠内的碱性液体及胆汁容易发生返流。多数病人并无不适,少数病人则出现胃炎症状。

(6)残胃癌。指良性疾患做胃部分切除后残胃原发癌,而非恶性疾患的术后复发。常发生在术后10年以上,可能与碱返流性胃炎有关。比尔罗特氏Ⅱ式术后残胃炎发生率远较Ⅰ式为高,但对残胃癌的发生率各家报告不一,由1~10%。

(7)返流性食管炎。见于全胃切除术后,病人常感烧心、胸骨后不适,甚至吞咽困难。久之可继发食管下端及吻合口狭窄。

参考书目
  1. 郑芝田主编:《胃肠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6。
  2. 黄家驷:《外科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