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

浏览

图

隋唐之际的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一生谦虚好学。对医学有很深研究,亦博涉百家学术,精通老庄,兼好佛典。曾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合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资料一

孙思邈钻研医学,善于博采众长。对于诊断和医疗方面有特长的人,他不远千里去求教。他有高尚的品德,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贫富、贵贱、亲疏,一视同仁。他曾拒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授予的官职,但从不拒绝病人求诊。他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提倡读书人都掌握点医术,以治病救人,强体养身。他感于当时方书浩繁,检索困难,遇有急病,往往不救,立意编著简易实用的方书。

孙思邈总结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广搜方药和针灸术等,撰成《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千金要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临症各科的诊断、治疗、针灸、食治、预防、卫生等。他改革以往医家论病、下方、用药拘于古代医经的做法,不受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原则的局限,提出以医方之主治为纲;又改变“非此方不能治病,非此药不能开方”的传统,“兼取杂方、单方及通治之品”,提倡“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其所著《医学源流论》中推重孙思邈对中医学的这一贡献,指出这是“医道之一大变”。《千金要方》尤其重视对妇女和小儿疾病的诊治。书中分析女性与男性、小儿与成人生理的不同,指出妇女病、小儿病的特点,主张独立设科。它还首次论述了脚气病的治疗和预防。孙思邈于晚年集其毕生经验撰成《千金翼方》,着重记述本草、伤寒、中风、杂病、疮痈等,是对《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共收载当时所用药物八百多种,对许多药物的采集和炮制作了详细的记述。由于孙思邈在中医中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后世尊之为“药王”。

《千金翼方》目录(影刻元大德本)

资料二

图

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兼通佛典。18岁立志究医。隋亡,隐于终南山,与名僧道宣相友善。唐武德年间,以修炼、行医闻名。太宗召诣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四年(659)拜为谏议大夫,仍不就。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请归。死后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北宋崇宁二年(1103)追封妙应真人。

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药、制药,为人治病;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和唐以前医学理论,在医学,药物学上有较大贡献。后世尊为“药王”。其医学思想和医疗实践,继承并发扬中国古代医学的优良传统。坚持辨证施治,认为人若善于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重视医德,不论贫富妍蚩,一视同仁;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3卷,《少小婴孺方》2卷,置于其主要医学著作《千金要方》之首。他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人到暮年,体态特征和生理、病理都有变化。欲求长寿,须注意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他十分强调老人应从事诸如调气、按摩、导引、行气以及散步等适合年龄特点的活动,从而丰富道教内修的内容与方法,并对炼丹、服食以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作了探索。认为服食金丹而长生成仙是“神道悬邈,云迹疏绝,徒望青天,莫知升举”。他把炼丹作为制药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救疾济危”。他炼制的“太一神精丹”,主治“客忤霍乱,腹痛胀满,尸疰恶风,癫狂鬼语,蛊毒妖魅,温疟”。

其著作约30余种,然多亡佚。现存医著《千金要方》等。此外,《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枕中方》等数种,尚有部分留存。

资料三

图

南北朝末到唐初期间的医学家和养生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孙思邈在医学和保健养生方面论述精辟,有《千金方》、《摄生真录》和《摄养枕中方》等著作。孙思邈主张人要根据自然环境自然规律来摄生养性, 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治之病”。他的意思是平时就要注意卫生和坚持锻炼,防病于未然。他在这种预防为主的原则基础上,除著书讲述“居处法”、“服食法”、“养胎法”等大量保健知识外,还根据古代“熊经鸟伸”等健身术编了许多导引、自我按摩和气功等中国传统的健身法。例如,他在《摄养枕中方·导引》中就详细介绍过一套适于早晚坚持锻炼的简单易行的健身法。此外,还有《腰痛导引法》、《天竺国按摩法》等。他承前启后,对古代导引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孙思邈对气功也颇有研究。他在《摄养枕中方·行气》中详细具体地介绍了“胎息”和“行气”等练法, 与今天的气功练法颇多类似。孙思邈还主张儿童要尽量“见风日”,这相当于今天盛行的日光浴空气浴。他在《千金方·初生出腹论》中写道:“凡天和暖无风时,令母将小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在帏帐之中,重衣温暖,譬犹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堪风寒也。”远在1300多年前就有这种见地,实属难能可贵。

资料四

唐代医药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明代以后被尊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多病,立志于学习经史百家著作,尤热衷于医学知识。青年时期即开始行医乡里,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他对待病人,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求之必应,一心赴救,深为群众崇敬。隋大业(605~618)中,曾游学四川,并在该地炼丹,后隐于终南山,与沙门道宣律师交厚,写了不少道家炼丹方面的著作。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惟于咸亨四年(673)任承务郎直长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上元元年(674)即因病辞归。当时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皆视他为师。

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伤寒学方面,他将《伤寒论》内容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要方》中。他认为张仲景的《伤寒论》要旨“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并以此三方为纲要,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法改为按方剂主治及临床表现特点相结合的分类法。他总结妇、儿科成就,提出应各独立设科,对后世妇、儿科形成专科有促进作用。他提出的妇女孕期前后的注意事项与现代围产医学的内容有不少相符之处。他对婴儿生长的观察及护理方法亦富科学内容。在对疾病的认识上,如附骨疽(骨关节结核)的好发部位、消渴(糖尿病)与痈、疽的关系,有关麻风、脚气、夜盲、甲状腺肿的描述和治疗等都有创见。还倡行了葱管导尿术、食道异物剔除术以及自家血、脓接种以防治疖病的免疫法等。在养生延年方面,提倡按摩、导引、散步、轻微劳动,及食治、讲求卫生等结合,为老年病防治留下了宝贵经验。

鉴于孙思邈对医药的巨大贡献,后人尊他为药王。清代孙氏故乡的五台山被改名药王山,山上建庙塑像、树碑立传,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