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木皮

概况

异名:楸白皮(《千金方》)。

基源:为紫葳科梓属植物楸的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

原植物:楸Catalpa bungei C.A.Mey.,又名楸树(《中国树木分类学》),木王(《埤雅》),金丝楸(河南),旱楸蒜台(陕西)。

历史:《本草拾遗》始载之。《纲目》云:“楸,有行列,茎干直耸可爱,至上垂条如线,谓之楸线。”又谓:“其木湿时脆,燥则坚,故谓之良材,宜作棋枰,即梓之赤者也。”所述即本种。

形态:小乔木,高8~12m。叶三角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6~15cm,宽达8cm,顶端长渐尖,基部楔形、阔楔形或心形,有时茎部具1~2牙齿,叶面深绿色,叶背无毛,叶柄长2~8cm。顶生伞房状总状花序,有花2~12朵。花萼蕾时圆球形,2唇开裂,顶端有2尖齿。花冠淡红色,内面具2黄色条纹及暗紫色斑点,长3~3.5cm。蒴果线形,长25~45cm,宽约6mm。种子狭长椭圆形,长约1cm,宽约2cm,两端生长毛。花期5~6月,果期6~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102页.图5618)

生境与分布:本种多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上。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湖南;广西、贵州、云南有栽培。

药性

性味:①《本草拾遗》:“苦,小寒。”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凉。”

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痈肿疮疡,痔瘘,吐逆,咳嗽。 ①《本草拾遗》:“主吐逆,杀三虫及皮肤虫;煎膏粘敷恶疮疽瘘、痈肿、疳、野鸡病;除脓血,生肌肤,长筋骨。” ②《海药本草》:“主消食,涩肠下气及上气咳嗽。”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损伤,骨折,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6~10g。外用:适量捣敷或熬膏涂。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千金方》:“治口吻疮:楸白皮及湿贴之三、四度。” ②《圣惠方》:“治白癜风:楸木白皮2500g。细锉,以6000ml,煎取1000ml,滤去滓,却于慢火上再煎如糊膏,用不津器收。每取膏摩于所患处。”